雅戈尔VS杉杉:同城“德比”领跑与追逐

   2023-04-12 互联网4130


  掌控“下游”渠道:雅戈尔在1997年以前的营业费用投入与一般服装内销企业基本相当,但1997年以后,营销费用大幅增加,按营销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比较,雅戈尔是当时杉杉的两倍左右。从95年到99年底雅戈尔共在营销网络及配套软硬件上投入11个亿以上的资金。时至今日,雅戈尔已拥有了160多家销售分公司,2200多个固定销售点,800多家特许店,1000余家商场专卖柜等组成的庞大的营销网络。数据显示,目前雅戈尔35%以上的销售额得益于自身营建的营销网络。“将销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雅戈尔拓展服装产业下游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根据李如成的思路,今天的雅戈尔,不但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

  面对这样的变化,李如成这样解释:虽然工业是不应该进入商业的,工业与商业的分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这是明天的事情,而我们要考虑今天的事情。厂家要直接面对客户,这是一个很苦的行业。但这个行业是一个根本,谁和市场最接近,谁就掌控主动权,所以,我们要进入流通。我们不能等,不能等中国的商业改革好,不能等外资进入中国后,再来做销售。而郑永刚也十分悲壮地谈及自己的选择:当初我为了把服装企业做大,在服装界第一个推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是考虑到当时中国特有的短缺经济状况。实际上,在国外是没有这种做法的。服装在讲究个性的时代靠单个品牌占有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品牌实际规模都不大。就像大家说的,市场在变,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方式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这个市场份额第一如果是以大量的浪费打拼出来的,那么我情愿不要这个第一!

  现实主义的李如成与浪漫主义的郑永刚,就这样迎来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风水岭”。1998年开始,杉杉逐步丢掉了西服第一品牌的位置,丢掉了中国第一服装品牌的地位,更丢掉了中国第一大纺织服装企业的位置,市场占有率也由最鼎盛时期的近40%下降到5%不到。而自以为用先进模式成功解决渠道问题的杉杉,却在渠道方面始终没有十分通畅,以至于2005年初又不得已进行渠道的二次变革。而雅戈尔却在97年至99年期间,在我国服装市场出现增长乏力和典型的需求约束型市场特征时,仍保持了29%—55%和的增长势头。雅戈尔更是在获得衬衫第一品牌的基础上,短短几年就将西服第一品牌、中国服装第一品牌、中国第一大纺织服装企业的位置牢牢掌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