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成穿雅戈尔的服装,郑永刚更喜欢穿国际名牌;李如成不苟言笑,郑永刚充满了激情;李如成喜欢做实,因此他要建世界上气派最足、规模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郑永刚的理念是将价值链重组,他将工厂外包给了别人;李如成要在全国城市规划500平方米以上的“旗舰式”专卖店,郑永刚则不自己搞,他让别人做特许经营;李如成搞集中管理,一板一眼的,格式化、制度化,郑永刚则主张无为而治……
李如成与郑永刚身上似乎一直洋溢着与生俱来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就象农民与诗人。农民追求的是“写实”,一锄头、一锄头的挥汗劳作;而诗人追求的是“写意”,让思想天马行空的飞翔。当然,浪漫的农民也会不无自豪地宣称自己在“大地上书写美丽的诗篇”,而现实的诗人也会不无调侃的描述自己是在“辛苦的笔耕”。
太极与拳击
李如成是顶着父亲右派帽子长大、从上海下放到宁波鄞县务农长达15年,1980年初,被安置到青春服装厂,先是拉板车、运砖头、当小工,后被任命为裁剪组长。就在小厂面临断炊、岌岌可危时,李如成远赴东北揽下12吨面料的加工业务,使小厂起死回生。从那以后,李如成逐渐显露出经营才能,最终被工人推向厂长的位置。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得李如成更加珍惜一天天努力得来的成果。对于雅戈尔诸多重大的决策和变化,李如成经常会解释为“没办法”才如此。坚信着“没有过不去的坎”这一信念,李如成的确是一边坚守着成果,一边面对新的问题再去考虑如何解决。稳健、谨慎,成为了李如成的标准符号。
郑永刚18岁进入军营,渴望做将军的他,似乎永远眷恋着领军冲锋的激情时刻,勇于攻克任何挡在前面的障碍。于是杉杉在很多方面成为了中国服装行业的“急先锋”,1990年提出无形资产经营理念;1992年构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销售体系;1994年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1996年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杉杉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服装生产基地;1999年,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2000年,跨行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曾经领跑中国服装行业的郑永刚,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孤独求败”。没有对手与硝烟的生活让一个军人痛苦,于是和自己的过去“为敌”成为他的一种选择。叛逆、永不满足成为了郑永刚的标准符号。而郑永刚也很乐于标榜自己对中国服装业的贡献,更乐于标榜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超前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