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经理人的创业故事(上)

   2023-03-08 互联网4550

    吴涛凭着自己在电视圈的影响,很快把咨询业务扩展到省级电视台,和这些媒体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克顿的影响迅速扩大,一年的收入达到400万。这样一来,“克顿”与“实力”在服务宗旨上的冲突开始显现出来—实力媒体的广告客户担心他们的广告费会被放到克顿所服务的媒体上,可口可乐、宝洁等大客户非常明确地对实力媒体提出抗议;而那些非克顿客户的媒体会觉得克顿站在竞争对手一边,于是导致“实力”难以在这些媒体上面投放广告。

    面对客户的压力。2003年11月,实力媒体决定关闭克顿部门。但是由于克顿有很多合同在身,如果关闭将面临大笔赔偿,同时还会影响企业声誉。因此实力媒体希望有一家新的公司能接手克顿。在实力媒体高层看来,吴涛正是一个理想的人选。

    就这样,吴涛接住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根据协议,克顿从实力媒体整体剥离,克顿可以租用实力的硬件资产3个月,随后就要归还。一些媒体客户给了吴涛很大支持,他们把全年的合作费一次性拨付给克顿,解决了克顿的资金难题。吴涛给留下来的员工加薪10%,同时承诺给员工不亚于实力媒体的待遇,因此没有出现员工流失。

    2004年2月1日,克顿顾问正式剥离实力媒体,独立注册为“上海克顿伙伴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从此“跟实力媒体没有任何的股权和管理的交叉关系”。

    外企的基因给克顿提供了先天的优良机制,虽然只是一个30来人的小公司,吴涛却愿意出十万块钱请来“四大”的会计师给公司做规范的审计。同时,吴涛也为克顿打上了吴氏烙印,他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公司的财务、行政和管理系统,按照自己的想法储备人才,举办一个跨国企业认为是浪费的高规格论坛。吴涛认为外企也存在“资本主义大锅饭”的问题,财务制度虽严谨但太繁琐,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反应速度慢。在他看来,他的“新政”会带来很好的回报而不是挥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