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经理人的创业故事(上)

   2023-03-08 互联网4550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义无返顾,甄荣辉欣喜于自己的魄力,也庆幸自己的运气。赶上互联网发展第一波的网站是网易、搜狐,他们在互联网刚开始热的时候烧钱,在互联网很热的时候上市。前程无忧属于第二波,“互联网还没塌下来的时候在融资,拿到钱以后互联网基本塌下来了,塌下来以后我们要熬过最苦的日子。”从2001年到2002年,两年的时间里,甄荣辉和他的“前程无忧”都在熬。

    最困难的时候,甄的一位同事曾感叹:“公司倒了不如去当渔民。”而乐观的甄荣辉却鼓励自己:至少不用当渔民,可以到跨国企业里混一个中国区总裁。“我们职业经理人是有退路的。”甄荣辉笑谈,毕竟自己不是一穷二白的大学生,假如公司真倒了,做回经理人也未尝不可,即使没钱了,还有的是“经验”。不过这条“退路”到底没有用上,幸运的甄荣辉挺过了互联网寒冬,2003年,公司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

    甄荣辉毕竟不同于那些有想法缺资金、必须硬着头皮筹钱的创业者,后者的代表人物就是第一次创业的王志东、王峻涛,为了创业想方设法融资,他们是企业的创始人,却不是真正意义的“老板”,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只是“创业经理人”,他们承担了“老板”的大部分责任,却未得到相应的权利,结局还是离开。而甄荣辉不同,他有经济实力自己投资做“创业企业家”,即使在“前程无忧”已然上市的今天,个人持股仍占到30.6%,是最大的股东。

    做了老板的甄荣辉感觉自己对企业的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以前做经理人需要三个月完成的事,现在一个月就能“拿下”,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烦恼也多了:压力增大,常常因思考企业的前途夜不能寐。或许这就是“将”和“帅”的区别之一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