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华:一个福布斯富豪的自由落体

   2023-07-11 互联网2820

  1997年,塑料厂创产值1200多万元。就在该年,孙树华组建了沪光塑料厂。沪光塑料生逢其时,1998年全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过后农业的恢复性生产给生产农地膜的孙树华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这年,他又建起了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蓬布厂。

  疾风知劲草,随后孙树华马不停蹄地创建了淮阳华洋贸易有限公司、淮阳土工膜有限公司、郑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2001年,孙树华以上述企业为基础,组建了华林集团,一个号称“产值过2亿,员工上千”的企业集团横空出世。

  由最穷到最富的感觉无疑是最为爽快和惬意的。这年,孙树华坐上了国内并不多见的奔驰600轿车,整个周口地区仅此一辆;淮阳县内谈起孙树华个个都眉飞色舞,其“传奇经历”每个人都能像说评书似的来上一段;而在淮阳乃至整个周口地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一句话竟是“长大后要成为孙树华”。毕竟孙树华出身贫苦,最终成为一方“有钱人”,这段经历谁都看得见摸得着……

  貌不惊人农民相,气吞山河霸王心

  但在孙树华看来,如果没有日后的发达,恐怕自己还在人们的歧视中活着。很显然,只有做“大事”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尊重——在当地,“做大事者”让所有人顶礼膜拜。

  “做大事”成了孙树华日后的行事法则,并被写进了企业的章程:“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彻底降低风险。”

  2001年,先前势头生猛的华林集团在这一年遇到了挫折。农地膜和塑料蓬布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到了外省或者较远地区会因为运输等成本高而难有作为;但在省内,做这一行的企业突然增多,激烈的竞争令华林集团在市场上勉强撑持,无所突破。

  在孙树华看来,这种情况源于行业自身的局限。要有突破,就必须选择一些重量级的项目上马,快速把企业做到足够的规模。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急于证明自己的华林集团挤上了一条“没有方向”的多元扩张快车道。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