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义才:从200元到15亿的发家史

   2023-06-15 互联网3000

  祝义才的部下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清理厂区多年积下的垃圾这样的事也亲力亲为。此后雨润投入1亿元进口设备,对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改造投产后的工厂5个月销售9600万元,赢利500万元!这次收购被媒体广泛关注,称之为“蛇吞象”。祝义才的收购不但使原厂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盘活了国有资产,雨润也得到了生产用地、厂房和熟练工人,真正是“三赢”。

  此后,祝义才又频繁出手,相继在江苏、安徽、河北、辽宁、四川等地收购了17家国有中型企业,盘活资产6亿元,投资近10亿元加以改造。神奇的是,每一家被雨润兼并的国企都起死回生,呈现生产快速发展、销售额大幅增长的良好状态。2002年,南京金福润食品销售额达4.6亿元,相当于兼并前最高销售历史纪录5000万元的9倍;阜阳厂销售额6.48亿元,东海厂6.07亿元……而祝义才的“低成本”也使雨润快速发展为拥有28个全资子公司,年销售额41亿元的国内最大低温肉食品生产集团。回忆这段历史,祝承认:“成功的多次收购是我事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蛇”要变为“龙”

  面对日益膨胀的事业,祝义才保持着“下海”之初的冷静和远见。他很早就采劝公司+农户“模式,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农业大省建立了数个畜禽良种基地,保证生产原料的质和量;销售方面,1994年就采用专门程序和内部网络进行物流调度指挥,形成全国性的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网络;在企业内部,他聘任高校教授、博士为员工授课,2001年底,还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在雨润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保障了企业的技术优势……而对自己创造的一连串事业奇迹,祝义才的解说也很独特:”困难就是机会。从创业开始,我一无靠山,二无关系,赚钱少别人看不上的,又苦又累别人不愿做的,风险大别人不敢做的,我去做。面对困难我想办法解决,困难就会转化为发展的机会。“2000年以来,为了打造更加坚固的资金和产业链条,祝义才开始频繁在其他行业出手。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面对记者的质疑,祝义才说:”多元化是个陷阱,也是机会,关键在于人,主业做得好是好事,但是,辅业是挑战,做得好,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祝义才的转向是有底线的,他告诉记者:“3年收不回成本的项目,我不去碰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