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义才兴奋得直奔水产市场,从几个老板手中赊了几只上等虾蟹做样品,获得了对方的首肯,合作开始了。拿到第一份订单,祝义才租来一辆三轮车,将从水产摊上赊来的货一车一车送到贸易公司。坐在满是冰块的车上,冻得腿脚发麻,但他坚持自己收购自己送货。这股肯吃苦的实在劲儿帮他赢得了名声,他不断拿到大公司的订单,当年销售额达到9000多万元,净赚了480万元!
一个“穷孩子”能如此顺风顺水地挣到大钱应该满足了,但祝义才的心不止于“脱贫”。一年后,他开始感到惶恐:“做贸易,我不踏实。贸易做得再好,也只是个中介,干实业才能算人生事业。我得创立新的项目,拥有新的市常”几天之后,祝义才背着小包独自踏上旅途,沿着长江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考察。走遍了成百上千个大街小巷之后,他发现:每天奔波在生存之路上的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仍是首位,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中国10多亿人口,决定了肉制品加工将在长时期内是“朝阳产业”。
祝义才近20亿元的产业基石就在那一念间奠定了。
“上岸”做“肉”
做贸易的经历使祝义才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选定了肉制品加工行业后,针对当时已经非常火爆的“春都”、“双汇”,他决定避开它们所在的高温肉方向,搞国际市场上新的主流方向——低温肉制品加工。
面对当时市场上几大品牌的压力,祝义才决定“避实就虚”。他发现,相比销售主战场大超市、大商场,酒店和街道小副食店不被大品牌重视。然而,产品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同,这两块市场上的声誉是无形的“商标”,祝义才决定从这里开始攻市常一家又一家,尽管销货量小,手续繁琐,但一年多坚持下来,竟也拼下了2000多万元的市常300万元起家的民营小厂雨润在南京城里站稳了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