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接手美国荣耀,美国政府原先考虑拆分的大企业,一家一家碰到问题,知名管理作家汤姆·彼得斯在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以挖掘美国大企业成功故事为主,却在出版四年后成为最大反讽,书中企业陆续出现问题。
日本企业以规模战胜美国企业,全盛时期全球前十大银行有七家来自日本,但美国企业以规模等同竞争力、盲目扩充的苦果,日本在1990年代也尝到,经济衰退13年。
我在1997年于日本横滨听竞争理论大师迈克尔·波特对日韩大企业主管演讲,提到亚洲企业都有规模迷信,以为大就是好,拼命扩张,对手有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使得彼此愈来愈像,缺少差异化使得获利空间高度压缩,愈大愈辛苦。这场演讲结束后三个月,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企业过去不重经营效益的结果,一次买单。
另一方面,在整个1990年代,通用汽车一直雄踞美国五百强榜首,但它始终困扰不断,影响力远不如微软、英特尔和思科等获利成长更快的科技业。进入21世纪,微软、英特尔和思科也显疲态,Google、eBay和Juniper等公司又蹿起接棒。
究其原因,规模已不等同实力,规模要大就要时间积累,但时间也是企业最大杀手,许多惰性和官僚问题都会随时间积累,这也是每隔十年有关“组织再造”和“流程重新设计”的书就会热卖的原因。美国超过百年历史而仍有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通用电器、可口可乐和康宁(Corning)是其中之三。
并不是企业老就一定会消失,或者企业新就一定能存活下来,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康宁的历史超过150年,以制作瓷餐具出名,在美国等于是餐具代名词,如同提到Coke代表可乐,提到Xerox代表复印一样。但康宁在几年前大胆把餐具部门卖掉,转而投资成长机会更大的玻璃基板(用于液晶面板)和光纤,为自己找到新的出路,但这种例子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