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强迷思 规模大就是好的逻辑还成立吗

   2023-03-08 互联网5020
核心提示:五百强迷思  本届财富论坛在北京结束,中国破纪录三次被选为主办地点,有超过70家全球五百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参与。  与其问为

五百强迷思

  本届财富论坛在北京结束,中国破纪录三次被选为主办地点,有超过70家全球五百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参与。

  与其问为何财富论坛第三次选择中国,不如问中国为何对财富论坛捧场。在中国目前讲求“强强合作”和“做大做强”的价值观主导下,任何形式的五百强排名,从全球到单一国家,都有吸引力。这种逻辑很简单,规模大就是好,就是强。

  大,就一定好吗?在今年论坛中,索尼董事长出井伸之也到北京出席,他领导的公司一直名列全球五百强,但近两年却是20年来最黯淡的时候,营收停滞且获利大幅衰退。

  要了解为何规模不等同经营绩效,就要追溯最初《财富》杂志制作五百强榜单的背景。每一本成功的财经杂志,都对应到一个时代的变动。

  以美国为例,1929年股市大崩盘,引发经济萧条,从企业领导人到个别工作者,都对突然而来的变化不知所措,对即将发生的未来惶恐不安,整个社会急需解释,《商业周刊》就在这种背景下问世,以报道总体经济和企业活动为主轴。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民众厌倦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感,找工作都以进大企业为主,求取安定,这种集体渴望使得人才和资源都往大企业集中,而以报道大企业为主的《财富》杂志应运而生,以企业规模做排名的“财富五百强”跟着水到渠成。

  30年后,美国已出现富可敌国的大企业,比如AT&T和IBM,在大型组织当道下,每个人都内化为其中一员,有清楚工作执掌,接受命令完成任务是重点,质疑或打破成规是不被允许的,称为“组织人”。

  在多数人都是“组织人”的上世纪70年代,企业规模的确等同实力,但也就到此为止。拒绝接受被组织内化的年轻人,以创业开启历史,包括1975年在西雅图成立微软的比尔·盖茨,以及1977年在硅谷发明苹果二号计算机的史蒂夫·乔布斯,用行动挑战大企业。同一时间,美国政府则苦思如何对付企业过大垄断市场妨碍竞争,并在1980年代将AT&T一拆为八,同时把IBM列为下一个强制拆分的观察名单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