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TCL是从青蛙到飞鸟,联想是从乌龟到飞鸟。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谈我们的第三点理由:仓促之下的“全球规模”战略购并,难以达到预期战略目的。
从TCL案例来看,一年下来的实践已然辛酸。根据我在互联网上百度到的公开资料,双方的国内市场整合,就充满艰辛。大的不说,到了五一长假手机销售黄金时间,TCL的员工忙死,阿尔卡特的员工长假照休,甚至关了手机。联想购并IBMPC后,媒体在报道消息的同时,IBMPC的员工就对记者在谈工资会不会降下来。不管从营收讲,还是从人数讲,不管是讲历史,还是讲企业文化,原联想和原IBMPC相比都是小弟弟,惟一的优势就是我联想赚钱,你IBMPC亏钱。这样的格局带出来的问题自然是:谁在哪些方面听谁的,学谁的?换句话讲,谁是新联想的主体?
也许,我们这些外人和后生都是信息不对称,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有一点是事实:像联想这样的整合之后的CEO由被整合方担任,确是国际上“全球规模”购并案例中少见的。购并后成功整合的实例本来就只少,而以被整合方担任CEO这样的方式成功完成整合的,本人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
话到这里,持反对观点的读者还是可以反对的:那IBM购并史上,在买进Lotus后,不也是保留了全部管理团队,并保持相对独立运营取得成功的吗?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购并一定要整合后才能成功,什么样的购并,不整合继续独立反而好?以PC这样的制造业,Lotus的案例是否适用?这里就要来看一看HP购并康柏的现成例子。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新HP是在两家公司整合了生产研发、销售和采购基础上运营的,即使这样,近期的业绩表现也没有让华尔街满意,好几个HP高层丢了饭碗。这个问题概括一句话,同行业公司之间的购并,主要的短期变亏为赚的方式是“三斧头”: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裁减重合功能职位的员工以降低成本,交叉销售新产品给老客户以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