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TCL和联想而言,根本首要的问题,不是这个机会来了,我们要不要抓住,而是要问,我要的是什么样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不是我要的那种机会?如果不是,就不要!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会同意,说“不对啊,TCL是自建营销网络,然后再购并阿尔卡特的,因此,是做了准备和铺垫的。而联想呢,一年之前的联想当时的战略已经是‘高科技,国际化,服务转型’,为此,联想还把英文名字改为Lenovo,联想还有香港联想的一些业务,这些多少也是准备和铺垫啊。”
好,那我们现在就来谈谈第二点理由:购并之后的整合——谁执掌全球业务?
“全球规模”国际化并购,不管成功与否,一般的基本规律是,并购一方的公司出任掌握实际运营管理的一把手,通常是CEO。HP购并康柏如此,毕博购并安达信如此,正在购并的Oracle吃Peoplesoft(仁科)也是如此。我们再来看看TCL和联想。虽然说购并后的TCL移动和联想都是以中方为董事长,但实际上这个董事长主要还是管中国业务,全球业务这一块依然还是由被购并的外方来执掌。一年下来,2003年拯救TCL于亏损之中的手机英雄万明坚已经因业绩不佳而下课,TCL手机2004年在全行业中的下滑幅度是偏大的,是TCL所有的事业部中惟一的业绩下降部门。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来理解2004年中李东生在公开场合讲的“TCL缺乏国际化人才”,可能才会明白其中的全部含义。怎么可以相信,当IBM的PC业务在其高级副总裁的管理下,亏了2.5亿美元,换了一个大股东,一切保持18个月不变,同样在他的管理下,IBM的PC业务就能不亏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全球规模”购并国际化,和“局部规模”购并国际化相比,难度系数多一个数量级,是从一位数到十位数,从1到10,跨度上差一个台阶,是从青蛙到飞鸟;与“自我扩张”国际化战略相比,难度系数多二个数量级,是从一位数到百位数,从1到100,跨度上差二个台阶,是从乌龟到飞鸟。要解好这个方程,做好这件事,不是简单地有数量上的铺垫就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