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CL到联想:仓促的“全球规模”国际化

   2023-11-15 互联网1720


  如果说“自我扩张”国际化是乌龟渐进式,那么“局部规模”购并国际化就是青蛙跳跃式,“全球规模”购并国际化就是飞鸟凌云式。

  以TCL和联想这两家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全球规模”购并国际化,虽让广大民众等行外人士看好,但却让企业管理等行内人士在钦佩其魄力和勇气之余,深感忧虑。

  为什么?仓促!

  第一,“全球规模”并购国际化要成功,一般都是“先有计划,再抓机会”。也就是说,是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从“计划下的机会”开始,到战略执行中的“机会前的计划”。“计划下的机会”是主动的战略,“机会前的计划”是被动的战略。这种“计划下的机会”和“机会前的计划”最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收购对象是谁和收购之后的整合方案。我们收集一下媒体和网上公开报道的这两家公司在这方面的信息,研究一下这两公司的各种动作和举措,无论是从李东生所讲的诸如“机会来了不抓住,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之类实话,还是柳传志所透露的“一年多以前IBM就来谈过,我们当时回绝了”一类的信息,一个基本不会错的结论是,TCL和联想这两次“全球规模”购并,都应为“机会前的计划”。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上,由于计划经济转型的特点,常常从政策层面上,从市场环境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中国公司,包括TCL和联想,都是凭借出色的嗅觉,灵敏的反应抓住机会而迅速发展壮大。这没有什么不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这就在中国企业中,植下了深深机会主义的成长烙印,培育了中国企业的这样一条“中国文化潜规则基因”:不善于和不习惯只抓“计划下的机会”,有意无意地喜欢抓“机会前的计划”。

  什么是公司战略?我常常讲一句话来通俗化“公司战略”:市场经济,计划管理。前一句话是战略的外因,后一句话是战略的内因;前一句话是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后一句话是实现战略的基本手段;前一句话为辅,后一句话为主;前一句话是定语,后一句话是主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