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将是更狡猾的赢家?这一问题仍然是联想对IBM公司PC业务战略性收购一案的持续的商业追问。
对于IBM来讲,“天时”到来的导火索,最有可能的是联想资金链的人为断裂。
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是不安全的。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大手笔地演绎了中国IT业最为轰动的收购事件。这不仅奠定了联想打造全球PC领导企业的基础,同时也把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推向了高潮。联想“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设PC而无他”的专注,也赢得了尊敬,它标志着我国充分竞争行业的自主品牌,首次在国际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然而面对变幻无穷的漫长整合,联想不仅需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心和决心,还要有为国际化付出代价的实力。
联想能否实现自己的预期收益,拓宽市场、抢占资源、控制技术?在这场进攻策略和退出策略的博弈中,谁又是最后赢家?联想的这一举措,虽然普遍被业内外及各大媒体理解和认同为“联想并购IBM公司PC业务”,但笔者担心,这同时也正是IBM公司全面收购联想战略的实施。
IBM的意图
联想股价的持续低迷反映了联想所选择的国际化道路正在遭到来自资本市场的不信任。不看好的不光是投资者,部分IT以及商业管理咨询公司内的众多人士,亦显示对这起并购判断的不确定性。而这些怀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忧虑:首先是IBM个人电脑业务至1998年亏损达9.92亿美元;其次,这次收购普遍被看作有悖常理的“蛇吞象”式的并购模式。尽管联想集团核心领导层表现出了乐观的并购预期,但从并购与反并购、进攻与退出策略来分析,不能忽视IBM利用退出策略反向收购的可能性。
2001年,IBM公司高管第一次向联想提出出售其PC业务;2002年11月,IBM公司又再一次提出由联想并购其PC业务。IBM是一个极具实力,计划性和策略性很强的团队,他们主动、多次又富有耐心地提出与联想联姻,表面上看来是IBM剥离其非营利的副业PC业务,以便回归主业提升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更深层次,或许蕴含着一场IBM反向收购联想的商业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