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斥巨资成为奥运TOP,修改其英文标示,都表现了联想按捺不住的国际化欲望,而TCL并购汤姆逊又为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动,对IBM来讲,此时出手,筹码最大,也最符合IBM的股东利益。同时,从PC发展竞争的格局判断,也只有选择和联想联合,才能真正避免日后与联想在中国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因此,强强联合也是水到渠成。
IBM抛砖引玉,借助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欲望,促成联想并购其PC业务。历时13个月的谈判后,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的行动画上了句号。一方面,IBM剥离了5亿美元的净负债给联想,而其PC业务却融入联想的业务中“韬光养晦”,为进一步实施全面收购联想的战略赢得了时间,积储了后发的力量,并会大幅度降低其收购成本;另一方面,换取了联想18.5%的股份,从而成为在联想未来的发展上举足轻重的发言者;再就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且正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IBM来讲,其PC业务的新增长点,完全取决于其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程度,而联想并购其PC业务恰恰实现了IBM透过联想占有和扩大其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IBM将更有效地掌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并透过联想在中国国内的网络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其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按当前联想对中国市场占有率27%计算,此举使得IBM对中国市场占有份额扩大了5%。
不稳定因素
在全面收购联想的初始,IT少帅杨元庆同意新联想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媒体以“学会倾听和妥协”为题肯定和赞扬少帅“懂得妥协,并付诸妥协”,而这一妥协,很可能不仅让联想先丢失了“地利”,而且也可能将联想完全置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以后的整合之路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杨元庆倾听了沃德的意见,觉得应该尊重,就做出了妥协。杨元庆倾听和尊重的意见是CEO沃德的观点:“我主张总部设在美国,不是建立在因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愿意呆在纽约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考虑市场,考虑客户的感受,怎样保持IBM品牌的高度形象不会落下来,不会一下子从最高的品牌变成一个中国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