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柳传志所说,新的联想集团的主要业务将是国际市场,国内、国外比例大概是3:7左右,而目前联想集团中国大陆的员工也不会大批到美国去,这就意味着新联想集团的七成业务掌握在原IBM员工的手中。所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战略意义对于IBM全面收购联想来说显得尤其至关重要,而正是杨少帅的妥协与联想的国际化成就了IBM引“联想”入室的策略,从而也为IBM全面收购联想创造了地利、人和的重要条件。
根据协议,前18个月联想和IBM各自单独使用自己的商标和运作渠道。18个月后再进行新的产品整合,具体到时使用“Think”标示,还是“Lenovo-IBM”标示,也将在以后考虑。如果是基于这样一个各行其道的安排,联想多大程度上能够借助IBM的资源更快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这种安排对于早已虎视眈眈的IBM来讲,在保持了其业务相对独立的同时,也会有其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和寻找最为合适的时机———“天时”,从而一举完成其对联想的全面收购战役。
而对于IBM来讲,“天时”到来的导火索,最有可能的是联想资金链的人为断裂。对于联想而言,目前其在新联想中扮演的角色是大股东,而IBM则既是股东还是职业经理人,IBM既可以以股东身份行使表决权参与重大决策,又可以以职业经理身份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这就为全面收购创造了最基础的先决条件。杨少帅率领的中方管理团队到了美国,一定会有“时差”,而且还有可能“水土不服”,据说杨元庆已经可以用英语沟通了,仅能沟通这对于驾驭控制七成业务并用英语思维的老外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到了人家家里,我们急于忙的是调整自己和让自己去适应别人,而整合别人又能够顾及多少?对于占尽地利、人和而又管理日常工作的职业经理来讲,利用正常业务的发展和膨胀来凸现资金链的软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对于资金本不富裕的东家来讲,“近水”又如何去解“远渴”?这一切的一切都为IBM全线收购联想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