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许多人的箴言。
一位同时教过海内外EMBA的商学院院长曾经给记者讲过一个故事:在做模拟试验前,来自欧美的学生总是习惯于向他仔细询问游戏规则,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则更多地和他讨论能否改变其中的某些规则。他说,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意(思维)模式:欧美管理层在相对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做生意,倾向于学习遵守规则的技能;大陆管理层的商业环境则更加充满不确定性,这迫使他们必须突破常规、以创新为先导。
这两种思维模式孰优孰劣?那位院长表示:各有短长,但即便是“创新先导”,终归也只是一种模式,大陆管理层的思维模式总有进化到跟欧美管理层不相上下的那一天。
自此,我对“那一天”有了某种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似乎意味着,中国的管理层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掌控着许多大公司,他们治下的芸芸众生也因此少一些焦虑和压抑。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说,正在进行的第五轮宏观调控让这种期待离现实近了一步,调控会迫使许多企业由投机型向规范型演变。
但是,正如“打破游戏规则”思维定势的形成得益于不成熟的商业环境一样,规范型企业的大批量诞生必须以生意环境的市场化为必要前提。
本轮宏观调控的宗旨体现了中央政府的高瞻远瞩,其综合运用市场、行政和法律(尤其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两种手段)等手段的做法和灵活多变的实施技巧都体现了政府部门高超的管理水平。即便如此,记者接触过的多位民营企业家都表示:宏观调控何时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是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是普遍现象,那么就应该引起寄希望于激活民间资本的中国的警惕。
发改委主任马凯反复强调,在投资结构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同时,这不是以所有制划线,而是坚持一视同仁、依法办事。但是,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似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起了作用,许多地方做成了“在所有制上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垄断行业一视同仁、依法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