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奇皇帝刘邦的用人之道

   2023-12-16 互联网1910

萧何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当刘邦在乡间当小小的泗水亭长时,萧何已经是沛县城中掌有实权的主吏掾。他由于处事公平,执法不枉害人而受到当地县官的器重。此时的刘邦桀骜不驯,不拘小节,“好酒及色”,还经常说粗话,属于被人鄙视的那一类人。地位较高,且受人尊重的萧何却非常器重被常人所不屑的刘邦,即使刘邦有了差错,作为上司的萧何则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刘邦开脱。及至刘邦起兵抗秦,萧何与刘邦的地位颠倒了,萧何由上司变为臣仆,刘邦由小民变为君主,萧何更是忠心耿耿,辅佐刘邦,从未有在地位上逾越刘邦的欲望。刘邦有何魅力使得萧何如此铁心?其根源来自萧何对刘邦坦诚待友、重许诺、重义气的待人准则的早期认识,与行侠仗义的刘邦成了挚友,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以至于成了刘邦日后不能离开的“左右手”。也正是刘邦的坦诚,使他得到了很多的人才来归,包括其他和萧何一样的小吏。

如曹参当时是个县内官吏,日后是刘邦起兵的主要参与者,帮助刘邦打了许多大仗,成了开国元勋,并在萧何之后,当了汉朝的第二任宰相。夏侯婴当时是“沛厩司御”,后“试补县吏”属下层小吏。夏侯婴是位大丈夫,在刘邦因伤人而获罪时,挺身而出,吃尽苦头,并代刘邦受过,吃了一年的大狱菜团。日后,成为刘邦的一员得力战将。可以这样说,若无坦诚待人、善交朋友的特长,就没有日后成大事的刘邦。

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

在此就是做好论功行赏。在使用人才时,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打发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的奖励也不给,这个是不行的。有贡献就得有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了。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著。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奸淫妇女。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是萧何掌握了这样的重要资料。从这一点来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良才,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资讯、信息等等的重要性。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刘邦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贪天下之功归己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不如”,不把建立政权的功劳记在自己身上,而是充分肯定“三杰”的重大作用,足见胸襟之宽阔、气度之轩昂、识见之深刻。

老子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世界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犹如沧海一粟,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全知全能,社会精英和杰出人物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恃才傲物,不懂装懂,讳疾忌医,闻过则怒。甚至于明明知道错了也不想改正,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但有的领导干部是这样,一些专家学者乃至名人也这样,“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却不知道古人“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矜者,细之属也。”凡是骄傲的人,没有伟大的人物,骄傲是渺小的表现。正是由于刘邦有“三不如”的自知之明,有识才之能,有容人之量,且能使人尽其才,这才有了他“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人生辉煌,其人生智慧和管理艺术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