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选人、用人上都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呢?首先在用人中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当年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在西汉“三杰”当中,除萧何曾在沛县与刘邦共过事,称得上“心腹”外,张良家世为韩国贵族,历来主张复韩反秦;韩信曾追随项羽起义。张良、韩信能忠心事主、鼎力相帮,与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分不开的。可以设想,韩信归依刘邦后,如果得不到刘邦的信任,不可能出任大将,更不可能掌握军队的指挥权。正因为刘邦信任,才得到了韩信的信任“回报”。

事实上,在刘邦的门下,得到提拔重用的前朝“旧臣”远不止张良、韩信二人。张苍是秦王朝典掌文书档案的御史;叔孙通是秦王朝皇帝顾问的博士;陈平曾是项羽手下的都尉。这就说明:信任,是人才干事业的最重要前提。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样其实对自己的事业是危害极大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
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来,就欢迎你来。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就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陈平,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定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其次就是要坦诚相待,这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之所以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