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成功看企业管理之道

   2024-02-18 互联网970
核心提示:汉高祖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而一统天下,成为汉王朝的第一位帝王,其从弱到强,屡败屡战,并最终一战定天下的故事广为民间所熟悉

汉高祖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而一统天下,成为汉王朝的第一位帝王,其从弱到强,屡败屡战,并最终一战定天下的故事广为民间所熟悉。不仅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还成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功之道的案例。

对于刘邦,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出身并不好的他,为什么最终能够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奠定汉王朝数百年的基业?

对此,刘邦的部下是这样总结的:“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这个总结也不错,但不够精准。

从《史记。高祖本纪》中来看,个人认为,刘邦的成功至少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因素一:知人善用建团队。

刘邦并不完全赞成部下们为自己总结的致胜原因。他为自己的成功总结的原因可能会更精准一些:“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此话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知人善用。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虚怀若谷的胸怀。一代帝王在群臣面前居然敢于承认自己与部属相比不足的一面,这足以让部属自惭而更显忠诚。

古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确不错。刘邦的成功得益于三个人:张良、萧何和韩信。张良的计谋无人出其右,萧何的内政管理是当仁不让的拿手好戏,而韩信用兵更是空前。这三个人各有所长,但如果没有碰到刘邦,这三个人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好人才更需要好领导。刘邦无疑就是一个好领导,让这三个人分别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长处打拼事业,并最终成就霸业。

知人善用成就一个好团队,也成就领导者的事业。一个好的团队就是各种才能之人的组合与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方能兴业强国。

因素二:从谏如流贤下士。

刘邦出身并不好,自身学历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他虚心好学,礼贤下士。

当高阳人郦食其前去求见他的时候,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

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刘邦一听来者语气不凡,赶紧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座。郦食其劝说刘邦袭击陈留,刘邦采纳,结果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

在韩信称齐王的时候,刚开始,刘邦也差点与项羽一样犯错,准备兴兵攻打,但最后采纳了张良的苦劝,并派张良带着王印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同盟力量,避免了内讧损耗。同时,也由于韩信在山东的存在,威胁了项羽的北面,使其不敢进攻刘邦,牵制了项羽的力量。

而在攻打宛城的时候,刘邦又听从了敌方谋士陈恢的建议,同意对方有条件的投降,不但增加新的军事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且为其他秦地官员树立了示范作用:那就是降者不杀,还能得到重用。于是,在西进途中,许多秦地官员纷纷投降刘邦,让刘邦能够顺利地提前进入关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