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司如何做到领导力融合?

   2023-12-16 互联网1430
核心提示:摆在国内某领先互联网企业董事长办公桌前的,有这样一道难题这家创立于2004年的公司在2009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自2010年到2012年

摆在国内某领先互联网企业董事长办公桌前的,有这样一道难题——这家创立于2004年的公司在2009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自2010年到2012年,公司业务及人员规模均增长了10倍。随之而来的是公司短期内增加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背景、资历、管理理念、文化认同、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呈现出巨大差异,难以迅速捏合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尤其,年轻的管理层也欠缺在思考和制定战略方面的能力。

这位董事长的行事风格以果敢、魄力著称,他迅速作出决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在公司副总裁之上,增加了一个CXO层级。这些新招聘的6位CXO,来自于不同行业的一流跨国公司或国内顶级企业的高管。

多位高管在短期内的密集空降,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职权的重新划分、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每一位外来高管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迥异的管理风格。不同风格之间的每一次剧烈碰撞,都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动荡。当年6月,公司两名副总裁相继离职。不久,CTO也离职。

但这家公司在2012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发起并执行了几次成功的市场战役,取得了120%的年度增长率,并顺利迈入“百亿美元俱乐部”门槛。空降的高管们很快进入角色,并在企业的战略运营、市场运作、技术规划、人力资源等核心职能方面,迅速帮助这家公司建立起一流的管理体系。这也正是董事长大举引进外部高管的最主要目的。一年过去了,应该说这个管理目的已初步达成。

两难的管理困境

最近几年,许多高速成长企业颠覆了我们对“高增长”的定义。过去,企业如果每年能有30%的增长,就已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在今天以创新科技驱动的新经济年代,年度300%的增长已逐渐被人们所习惯。

然后,这类公司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管理和驾驭好恍如一夜间就长成了巨人的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就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发展而言,很难做到与企业规模发展速度同步,因为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积累。

领导人选从何而来?手段无外乎两种。一是加快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拔速度;二是从外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人才,迅速空降。

在讨论哪种方案更加可行之前,我们可以再次回顾一下传统的主流观点。在十几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本土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搭建核心领导团队的时候,无一例外选择了以内部培养为主的做法。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和培养出来的领导,他们在延续企业的成功、坚持企业过往的核心成功要素方面会表现出色。据韬睿惠悦咨询在2012年针对中国本土大型企业所做调研的数据表明,超过7成以上的企业,其现行的管理人员80%以上依然来自于内部培养(见图1)。

不过,当今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的驱动性因素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前辈企业那样自主培养领导层是行不通的,只能走外部引进人才之路。但公司大举引入外来高管并一举成功的做法,似乎与传统管理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对于那些企业正在经历高速增长,正着手加大引入外来高管但又犹豫不决的CEO们,无疑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领导力融合的障碍

无可否认,市场上空降高管的存活率偏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一直以来企业引入高管往往都会采取比较稳妥的策略,通过少量引进的方式来提高成功率。

如果要致力于提高空降高管的存活率,就需要先研究并充分了解其失败的缘由。企业从外部聘请的高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融入和顺应的关系,而应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层面契合关系。

这种契合,首先是价值观与文化理念的认同。每家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企业价值观的支撑。而每个成功的高级管理者,也都有其个人价值观的坚持与践行。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所以要找到从核心价值观层面都能够高度契合的双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其二,一个人过去的成功,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环境。他过去所习惯和依赖的企业运作方式、机制体系与流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分歧争端解决的方式、决策方式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他过去成功的土壤。一旦离开了这些已习惯的土壤,他的成功能否在新的公司里复制?这可能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