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转向慈善基金追求社会影响后,他并未走向前台说:“我已经在商界取得了成功,所以我已经知道如何获得社会影响了。”完全相反,他带来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努力着增长知识。他一直提问,试着掌握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问题,用一句“我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磷酸盐的知识”结束了与他朋友的交谈。(习惯5:知彼解己。)最后,我还惊讶于盖茨自我恢复的方式。即便是在创立微软的最紧张的那几年,他也会定期抽出一整周时间用于阅读和反思,这是个“思考周”。他还培养了阅读人物传记的爱好。有一次他对《财富》的布伦特?施伦德说:“一些人的人生成长轨迹令人惊奇”——盖茨学到的这一堂课已经成为了他自己的人生写照(习惯7:不断更新。)
盖茨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不过我同样也可以用其他人的经历来举例子。比如温蒂?柯普。她是“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创立者,希望借此鼓励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去美国服务水平最低下的学校,为孩子们担任至少两年的教师。它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股顽强的社会力量,从根本上促进美国的K-12教育(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我也可以举例说史蒂夫?乔布斯住在一间没有家具的房子里,忙于创造疯狂而伟大的产品,没空考虑购买餐桌或沙发这类似乎无关紧要的事情(要事第一)。或者举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赫伯-凯勒尔的例子,他创造了管理层和员工的双赢文化。911事件后,所有人都联合起来,保证公司连续三十年实现了盈利,每一个职位都得以保全(双赢思维)。甚至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常常打盹,这让他每天有了“两个早晨”(不断更新)。
我不是说这七个习惯能与建立伟大的公司一一对应。比如,《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和《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内容上有互补,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区别。柯维着手撰写这本书并不是立足于建立伟大的公司,而是立足于达成个人的高效能。尽管如此,组织也是由个人组成。这些人效率越高,组织也就越强大。我确实怀疑这些拥有七个习惯的人是否有可能成为第五级领导者。那些完成了这一转变的罕见人物,我已经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着墨颇多。第五级领导者兼备谦逊的个性和强烈的职业意志。他们将精力、动力、创造力和纪律性统统投入于比自身更伟大、更恒久的事业中。
诚然,他们有野心,但不论是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改变这个世界,还是达成一些伟大的最终却与他们无关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一家企业是否依旧伟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掌权者的内在动机、品格和野心究竟如何。无论他们怎么说,怎么伪装,他们真正的内在动机早晚一定会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中得以体现。就算不会立刻暴露出来,假以时日也一定会。因此,我们重新来看柯维的体系的核心信条:先塑造内在品格——先取得个人的胜利,再取得公众的胜利。
这一点让我把注意力转向作为导师的史蒂芬-柯维本人。在他神奇的生涯中,对于他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力,他始终展现出令人折服的谦逊。此外,他还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来帮助人们了解他的效能理念。他由衷地相信,如果人们遵照这七个习惯生活,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个信念在全书通都篇闪耀着光辉。史蒂芬?柯维尽到了最大努力来言传身教。他说他自己在培养习惯5(知彼解己)上遭遇了最多困难。
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他在撰写此书前,曾花费了数十年时间开展知识之旅,增长见闻。他从学者转变为教师,之后学会了写作,并借此让他的教育学说经久不衰。他在这方面开创了先河。在习惯2中,史蒂芬给予了我们挑战,让我们预想自己的葬礼,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你希望各个发言人如何评价你和你的一生?你希望他们在你身上看到什么品格?你希望他们记住你的哪些贡献和成就?”我相信,当这些问题应用于他的身上时,他一定会感到欣慰。
没有人能永垂不朽,但书籍和思想可以流传百世。大家翻开这本书时,就会沉迷于史蒂芬-柯维极致的力量中。大家可以感觉到他从字里行间向我们伸出手:“嘿!我真的相信这一点,让我来帮助你——我希望你能够理解,从中学到些什么;我希望你能成长,变得更好,做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他的生命终止了,但他的工作没有终止,还在继续,就在这本书里,鲜活生动一如刚刚付梓之时。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岁之际,正开启一个更强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