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当时封闭的以农业生产管理为生存基本手段的宗法社会土壤下,何种管理思想或学派占据主导地位,并以何种形式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孕育了我国早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意识和行为都是以华夏文化为轴心起源、发展的。
当历史进入春秋之后,上古华夏文化的渊源流向何处?何种管理思想发展为主导潮流?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争鸣和探索,产生了儒、法、道、墨、兵、农等学说,其中儒家管理思想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反映了经过华夏生活的汉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愿望,上古时代的管理意识和实践通过儒家管理思想的改造、创新而走向文明社会。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通过孔子完成的。孔子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夜,他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毫不隐讳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也具有处理管理主体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群体团结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管理式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