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有一个观点:“国际化就是本土化,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2002年的3月,海尔买下了具有77年历史的美国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该楼正式更名为“海尔大厦”,海尔美国总部诞生,显示了海尔品牌长期在美国扎根的信心。海尔在曼哈顿的黄金地段购买下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耗资1450万美元。有不少人士对海尔此举提出质疑:海尔打入美国市场不过区区3年时间,一年销售额不到2个亿,利润在5%以下,这时候买下位于纽约中城的这座大厦,目的只是为了证明“海尔要在美国扎根”?
尽管面对众多猜忌,却并不妨碍海尔国际化的脚步。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其国际化战略,到2001年底,海尔的国际化版图包括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9个(指生产三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拥有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国人曾这样描述:在异国他乡,看到红旗飘扬在曼哈顿(海尔总部)的上空,看到海尔的广告车横穿纽约街道,看到海尔迷你冰箱被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学生用来冷冻啤酒……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
在国内众多企业心甘情愿地往自己生产的商品上贴外国标签时,无疑,海尔此举是悲壮的。然而,历时六年的国际化之路,其投资海外的家电工厂至今仍无一个盈利时间表,这能说是海尔迈出去的必由之路吗?
停不了的红舞鞋
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如出一辙,海尔多元化产品结构也成为焦点。张瑞敏坚持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因此,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然而,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而一个月前它竟还斥资100亿到台湾采购电子元件。海尔手机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几乎一败涂地。青岛海尔2003年年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增长三年间降了4倍,,净利润更同比下降7.08%.据悉在海尔集团将手机业务注入香港海尔中建的三年间,海尔中建每年营业额达到100%以上的增长,但仍然没有实现赢利。海尔中建2002年年报称,当年亏损6689万港元。据悉,海尔还要将其最优质的白电资产注入这个盈利无望的香港公司中,而这个亏损的香港公司日后居然还要成为A股青岛海尔的控股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