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孙振耀和Raphaelson并没有对惠普何时能进入“适应性的”状态给出具体的时间表,“惠普已经完成了从稳定到高效的过渡,未来2到3年将朝向适应性的状态演进。”但对于惠普而言,从今年11月开始的2005财年将是其整体战略跨越的关键时期,而且对孙振耀所说的惠普“要成为全球第一大高科技公司”的蓝图实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惠普走向何处?
变革和灵巧似乎已经成为惠普天性的一部分。就在2002年5月8日惠普康柏合并的当天,卡莉一手塑造了四大集团:企业系统集团(ESG)、信息产品集团(PSG)、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G)和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HPS)。按照当时新惠普官方的说法,这样的架构主要是为了实现“兼具小公司的灵活性和大公司资源优势的组织结构”。
然而时隔一年半,在卡莉又要带领惠普大步跨入新业务领域的时候,她再一次打出了变革牌。去年12月,惠普总部传出了机构调整的消息,这些措施将从2004年下半年生效。这被业界认为是自惠普和康柏合并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的调整。新成立的CSG(客户解决方案部门)将把惠普的所有企业客户的销售工作统一起来,而另一个新建部门TSG(技术支持和服务部门)将把所有的企业级技术部门统一起来,PSG和IPG则得以保留。中国惠普的机构调整工作已经在今年5月基本结束,目前正处于内部的微调和磨合期。
许多分析人士表示,此次架构调整的目的是出于惠普打造数字娱乐战略的考虑,为其构建更稳固的基础,而同时也是惠普在AE战略下的一步必要且重要的棋。毫无疑问,惠普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IPG,这样的趋势在2004财年的第一季度更为明显,其中惠普利润的69.3%来自打印及成像业务,而只有29.7%的利润来自服务器、存储、PC及服务等其它部门。
这样的局面很难说是不是惠普愿意看到的,起码对于老惠普崇尚的工程师文化而言,过分依赖打印机来贡献利润显然并不是一家典型IT巨头的典型风范。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孙振耀最近所特别强调的是惠普要做“全球第一大高科技公司”,而不是IT公司。有分析师认为,以“高科技”来超越“IT”,从另一方面表示惠普想与IBM在业务上有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