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15个月没有订单的日子里,让麦伯良,也让整个中集集团沉静下来。麦开始重新思考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正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向高端制造业升级,二是传统产业向精细化生产发展,突破环境和资源制约,以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有效成本来提升竞争力。作为一个制造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中集理应在这两个路径上都变革在前面。”麦伯良在总结2010年时写道。
2009年,“停产”、“裁员两万人”各种坏消息见诸报端,为了防止技术队伍流失,刘学斌带领核心人员“周游列国”,去日本、德国参观。参观中,他开始思考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方法。
回来后他们开始研究各项指标和实现路径,并开始改造距离中集集团研发中心60公里的深圳东部集装厂,目标是建成一条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建一般生产线2亿、3亿多就搞定了,我们当时投资5亿多,差不多翻一倍的价格。”刘学斌说。由于没有实践验证,有可能存在风险,但麦伯良看了设计原理和仿真模拟后,亲自拍板通过。这就是中集面向未来的“梦工厂”。之所以将这个样板工厂称之为“梦工厂”,是因为其寄托了中集技术升级的梦。
刘学斌试图通过“梦工厂”研究如何改变集装箱传统生产模式。中集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投产后生产线年产量将提高50%,单箱耗电下降20%,生产中排放的有害气体95%被回收并循环使用,单箱利润可节约成本50多美元。在传统集装箱生产线,90%的岗位员工35岁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是重体力劳动,而“梦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90%的岗位可以干到60岁退休。
“当中集成为集装箱世界第一后,最高速的生产线一条年产15万,那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了。现在我这个‘梦工厂’的生产线是年产35万,土地占地面积一样,用工人数一样。”麦伯良说。
金融危机后,除了技术层面改造升级外,中集集团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升级战略,其最大挑战是如何突破组织能力瓶颈,实现“组织再造”,变革打破了麦伯良从集团到各板块一把抓的管理格局。
“从外界和企业实际运营来看,大家都认为中集过去的成功是因为麦伯良,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说怎么样建立一种企业制度,一种流程制度,使这个企业逐步靠制度和流程去确保它的健康长期发展,而不是靠个人。”麦伯良对《中国企业家》说。他认为,升级就是要给中集留下一个不严重依赖个人的业务持续增长体系。
改革后,如今每一个板块业务都有一支队伍,有一个法人主体,由具体板块负责人去承担它日常的经营管理和运作,集团脱离了具体业务,职能变成了战略管控。
组织变革背后涉及的是组织形态、权力格局和资源配置的改变。集团“放权”,而板块“担责”,“要变革关键是利益打破,你说这种纯利益一般人谁会舍得放弃呢?但是我放弃了。”麦伯良说。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老搭档吴发沛也放弃了不少权力,一次麦伯良和吴发沛喝酒时说:“发沛,谢谢你,你过得去吗?”
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经适应了新角色。“我人生的梦,原来说给我一个15年,还给你一个世界级企业,我现在还是这个梦,这个还没完成。”麦伯良说,自己今年53岁,还有下一个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