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业迷途:三一裁员减速 沙钢转型狩猎

   2023-09-13 互联网2370

这不难理解,高增长时代,中国制造企业多习惯走实用路线,就是通过低成本抓住机会快速扩张,先把市场占领,拥有规模优势。以沙钢为例,它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秘诀之一就是在宏观调控时数次逆流而上,扩张产能,兼并收购。

“有些人批评,说三一过去管理粗放,我说对啊,我们是管理粗放,我们适度超前,但是我们也抓住了机会,到今天你想干,很多事情都干不成了。”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有一家同行,管理不粗放,企业做得很精致,15年前规模比三一大,利润比三一高,今天的销售额只有三一利润的20%.

然而,进入“中速增长时代”,企业已很难继续按照扩张性模式发展。听到宝钢湛江项目终于获批,湛江市长吻批文的消息,沈文荣感叹,如果自己是宝钢总经理,就恐怕要愁得睡不着了。“过去是不给批项目,偷偷摸摸的也要抢先机大干,如今不行了。”

美国博斯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认为,未来十年跟过去十年会有很大不同,企业不能再以水涨船高的方式发展,“水就是经济,船就是企业,以往无论你是不是好的船长都无所谓,都能浮起来”。但未来十年不会这样,水不一定会涨得那么快,或者会停在一个刻度上。

“中速增长时代”生存法则,最重要的变化是决策思维的变化,从过去的抓机会、重规模,到选机会、重细节。这将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时,机会无处不在,但需要规模才能捕捉,制造企业延续了以发展作为主题的增长模式,大和强是关键词,如今则需要更注重投资机会的选择与细节把握。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之苦,本轮经济调整中集也遭遇了业绩下滑,他的应对之策一是在集团内建立多板块,2008年以来中集建立了九个业务板块,在周期性波动中可以保持总体稳定,不至于将全部风险压在集装箱;二是技术和管理提升,麦伯良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未来提升空间仍然巨大,只要用好管理与技术,“中国传统工业还是大有前途的。”

当然,多元化并不是唯一出路。“我们的很多客户也想从多元化和收入增加方面寻找答案,我们的意见是重点应放在企业运营的精细化方面,比如宝洁的肥皂生产工艺是领先的。”李健表示,美国企业自身发展逻辑比较强大,主要不是依靠经济发展周期来调整自身,但中国企业受政府影响比较大,往往要通过经济周期来实现自身转型。

“中速增长时代”的第二条路径是加速推进国际化。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掀起出海潮,工程与起重机械进出口贸易2004年之前都是逆差,2010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陷入低迷期后,海外的技术与市场就显得更加珍贵。“国际化确实能够给我们拓展事业,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说,如果把客户和市场集中在一个局部,就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据悉,除了收购大象外,它还在欧洲寻找其它机会。

“中速增长时代”第三种路径,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内部的结构变革,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思考更为长远。“未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会不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淘汰。”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企业必须与用户建立动态联系。

在他看来,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制造业领域主要特征是大规模定制和无人化。海尔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对企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原来企业的大规模制造必须变成大规模定制的模式,即从原来的先造产品再找用户,变为先创造出用户再造产品,张瑞敏的解决方案是把8万人变成2000个自主经营体,每个人可以像个体小网店一样,像个性化工厂一样,听取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大规模定制。其本质是,员工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把原来的“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组织倒置过来成为“倒三角”形组织。

三一也在进行类似变革,它启动了销售系统由直销制向代理制的重大改革,把分布在全国的几十家分公司逐步转变为代理商,下放权力。

“即便中国将来可以大量用智能机器人,用人工智能去加快劳动增长率,也不一定适用,因为必须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张瑞敏感觉到变革的压力,海尔的“人单合一”已做了十年,但仍然谈不上成熟,可另一方面,“我们还以为是明天的事,今天可能就发生了。”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假如人们普遍预期市场崩溃的话,那么这种崩溃就不会发生,原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恐惧感会渗入到市场中来。目前“自我保护的恐惧感”也正在中国制造业中发酵,下面是它们的故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