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业迷途:三一裁员减速 沙钢转型狩猎

   2023-09-13 互联网2370

逆势

面对新一轮经济下滑,从短期和长期看中集该如何应对?这是本刊向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提出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并没有得到一个颇具行动力的答案,吴发沛所有回答只透露着一个信息:以不变应万变。“最惨的时候标准干货集装箱一年只做6万个,6万个是什么概念,现在我们可能一个礼拜就做了,那不也过来了吗?”吴发沛说。因为他很明白,今年6万个,也许明年就会好,你今年憋着不买,明年一定会买。

他解释说,中集2010年赚这么多,与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策略有关系。客户不买自己也不着急,但要为明年需求好的时候做好准备,“咔咔往上走的时候,2010年只有中集的产能是最多的,那个时候牛啊,2010年4、5月份,全世界所有的大船公司都去找麦总。”吴发沛说。

能够在熬过寒冬后,牢牢抓住客户需求,取决于提前的反应与准备。2010年中集业务大爆发,工厂可以直接两班生产,而竞争对手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中集最快的工厂,一个高中生10天就可以训练为熟练焊工上岗,这依赖于中集培训的速度,有些企业则需要15天;工人来到中集10天后就可以发奖金,而有些企业要晚一周。吴发沛告诉记者,市场好起来,大家都去招人,工人肯定来中集,中集招到的人也最多。

2010年,中集业绩正如日中天的时候,麦伯良提出了2017年实现营收1500亿的目标。其中集装箱板块500亿,车辆板块500亿,能源化工板块200亿,海工板块200亿,其它板块为100亿。

10年前,麦伯良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世界级企业。什么是世界级企业?“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最后一位刚刚过200亿美金,虽然世界级企业并不仅仅是追求规模,但是数字是最起码的要求。”吴发沛说。

不过,约合150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对中集来说不是小数字。2011年,中集集团的收入为650亿,已达到历史高点。在进入中低增速的预期下,麦伯良并没有调低1500亿的业绩目标,反而准备进一步扩张。

7月25日晚,麦伯良召集能化板块团队六十几个人吃饭。饭桌上,他动员大家:“要好好把握LNG(液化天然气)发展历史机遇,把我们能源装备这个业务,从今年的100亿发展到五年以后的300亿。”

“上次说200亿,怎么今天又变成300亿了?”有员工问。

这并非饭桌上的戏语,“200亿是两年前开始说的,现在情况变化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抓住发展机遇。你要未雨绸缪,要有前瞻性,看准了,该下手要下手,要快,不要天天研究、商量、讨论,要ACTION.”麦伯良对本刊说。

谁都知道逆风行船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伯良看不清经济大势,或者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正如麦伯良所说,经济处于中低速状态,不等于所有行业都会停止增长甚至下降,他对后起的能化与海工板块都寄予厚望。

“有很多企业为什么寿命短呢?就是遇到坎儿它就过不去了,死掉了。我们那么多板块,东方不亮西方亮,此起彼伏,这样就很有效地去平衡了我的周期性问题。”他所言的“自强”之道,依然是继续坚持多元化发展之路。

麦伯良曾被外界称作带领中集前进的“老船长”,现在他自己把中集比作一个船队,“船队不管遇到多少风风雨雨,综合起来看仍然可以稳当地前进。”

“去麦伯良式”改革

“不能觉得传统工业看起来已经不行了,这种观点我坚决不同意。”麦伯良告诉《中国企业家》,传统工业如果改造升级,尚大有前途。

在他看来,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中国公司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一是技术提升,中国制造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来看,还比较落后,技术提升空间仍然巨大。二是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只要用好管理与技术这两大空间,我们制造业还有非常长远的未来。”

刘学斌总结中集发展的30年历程,“前10年是在生存中挣扎,第二个10年是高速发展,第三个10年多元化。”过去集装箱板块增长的速度是爆炸式的,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3%,实现这种高增长率不单单靠扩大产能,更多时候靠并购和资本运作。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