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强调的是,“无处不在”的理念并不仅仅意味着销售网络的庞大和终端的渗透率,更重要的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想到把可口可乐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的理念。一个很有启发的例子是9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在中东地区的一个销售项目。当时项目负责人发现每年1月份可口可乐的销售量锐减。原因是穆斯林的斋月禁食期一般都在1月,此期间从黎明到黄昏他们都不能吃任何东西。对于一个普通的饮料企业来说,这样的状况是可以接受的。千百万人都不吃不喝了,少卖一点有什么奇怪?但是可口可乐的负责人认为这是懒汉的想法,因为这个期间穆斯林并没有停止吃喝——他们仅仅是白天停止吃喝。于是可口可乐将大量的促销活动和广告在斋月期间都改在了晚上。效果可想而知。
表面文章
可口可乐著名的前任首席营销官塞尔希奥·齐曼很欣赏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竞选策略。布莱尔在竞选连任时,无论分析家还是民意调查专家都很清楚——他只不过口头上讲“这是个变革的时代,我的政府将有所不同。”他承诺的改变只限于那张窄窄的竞选台上,他的行动与先前并无二致。但就是这种表面文章帮他赢得了选举。因为公众厌倦了现状,只要是改变现状的任何事情他们都可能感兴趣。而对于一个110多年的老品牌,消费者对于口味的信赖和依恋已经根深蒂固,但又需要不断新的刺激来激发他们的热情,这种情况当然需要表面文章。所以齐曼说:“我们要以布莱尔为榜样,换汤不换药。”于是可口可乐不断地通过改变瓶子造型、提供各种赞助等等眼花缭乱的表面文章来丰富自己的产品定位。另外,而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具体到文化个性强烈的中国市场,可口可乐也需要抹上更多本土化的色彩。在可口可乐最近几年的一系列运作来看,它在努力将两条路线合而为一。
本来可口可乐一直以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个性来打动中国消费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在广告宣传基本上采用配上中文解说的美国的电视广告版本,这种策略一直采用到1998年。但是随着中国软饮料市场的飞速发展,可口可乐的市场营销策略在1999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去年其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第一次请中国广告公司设计,第一次邀请中国演员拍广告,明明白白地放弃了多年一贯的美国身份。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正在大踏步地实施中国本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