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中国营销战

   2023-05-12 互联网3410


  反过来,如果面对挑战者的价格攻势,品牌地位确立以后的领先者却可以而且应该用相对稳定的价格来坚定渠道的信心和表达面对挑战者的淡定从容。娃哈哈的非常可乐推出之后,一个重要的竞争手段是它的价格比可口可乐便宜10%到20%。但至少在一级市场,我们一直没有看到可口可乐的价格受到丝毫的影响。

  1995年,可口可乐把它信奉多年的3A战略改成了3P。所谓3A指的是让消费者在购买可口可乐产品时,买得到(Available)、乐得买(Acceptable)、买得起(Affordable),而所谓3P指的是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心中首选(Preferece)、物有所值(Pricetovalue)。你可以说它只是文字上的递进,但心机敏锐的人可以发现其中价值理念的微妙变化。比如说“买得起”强调的是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让产品更便宜,但是物超所值就更多地倾向于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产品。而对价格相对不敏感,或者说价格弹性小的消费人群是那些经常喝可乐、而且一讲到可乐就想起可口可乐的人。所以从3A到3P某种程度上流露出一个领先品牌战略防守的理念——不拼价格,追求“消费者忠诚”。

  无处不在

  可口可乐公司有一句著名的销售格言: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口渴”,就会对饮料产生购买需求。因此如果产品能让消费者伸手可及,就一定能占有市场。所谓“买得到”与“无处不在”也就是讲的道理。

  “无处不在”的理念体现在渠道和终端建设上,就是极度重视网点覆盖率和零售商对品牌的认同。早在1988年可口可乐的雪碧、芬达登陆上海时,就曾掀起一场生气勃勃的终端革命。可口可乐跳过各类中间环节,直接对终端发起了冲击:各装瓶厂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业务员队伍,配备摩托车,奔走于大街小巷的零售店,直接将产品送到各个终端,投入大量冰柜、冷水箱,免费提供给零售店。

  在从前相对薄弱的二、三线建设市场方面,2001年起可口可乐开始实施“101计划”,目的是为了强化对渠道出货流向的控制和终端的价格控制。主要内容是和二、三线市场的分销商合作,给终端零售商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服务。硬件方面包括给零售商提供冰箱、冰柜、展示架等器材,软件方面则主要是培训零售商关于经营软饮料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琐碎,但是无论对于提高零售商的销量还是可口可乐的品牌形象都有“润物细无声”的微妙作用。比如说3~4摄氏度的可乐口感最好,可口可乐的培训老师就要告诉零售商怎样才能让冰柜里总是备有不多不少的、3-4摄氏度的可乐、雪碧和芬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