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仅仅赶上2G末班车的通讯设备供应商而言,成为3G同路人,究竟还要走多远?
即使是两年之前,这还是一个让大多数人迷惘的设问——那时候,华为在3G上的倾尽全力曾经招致过“战略失误”的嘲笑,与此同时,在小灵通上一战成名的UT斯达康以及准确抓住小灵通商机的中兴通讯,更是成为业界的铁证,悲观地证明着华为“亡命”追赶3G的可笑。
然而,两年之后,随着小灵通市场的饱和,由小灵通带来的收益迅速下滑,业界的论调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而小灵通明确显出颓势的2005年,曾经备受怀疑的3G之声正在日益强盛。
历史不是循环,而总是别无选择地前进。
“2G我们很难成长为一个大人”
“PHS(小灵通),回过头看,空荡荡。”2004年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朝晖一笔带过地总结了这场“3G还是小灵通”的争论,以及这场争论背后,华为3G做出的十年博弈、十年代价。陈说,如果当时华为把精力与资源分解做了PHS,即便带来收益,但是现在看来PHS对华为技术的长远构建不会带来益处。
“华为3G是怎么走过来,华为的无线通讯就是怎么走过来。”陈朝晖说,回到十年前,华为无线通讯才刚刚起步,第一代华为GSM直到1997年方才投入应用,而彼时,代表2G的GSM已经从老外的实验室走到市场打拼了十多年。“1995年时,GSM产品老外经过十年磨难,成熟性比我们超过很多,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接下来小孩的命运,要不夭折要不生存下来,我们依靠GSM生存下来了,但很难成长为一个大人。”
在巨头林立的通讯产业,华为只有17岁。1988年从代理产品起家,此后在固网领域切入交换机、传输产品,并迅速取得相当份额;而华为的无线产品部门则更为年轻,1995年才切入无线领域,1997年推出GSM产品,2000年底推出CDMA1X,至今不过十年。
华为奋力追赶的结局在全球3G到来之时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到,“我们只能在新增市场上争夺一席之地,以前的格局很难改变。”陈说。而此时,无线通讯领域的顶级供应商爱立信已经是一个120多年的百年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