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去招聘

   2023-05-12 互联网3230
核心提示:在太湖人力资本论坛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招聘难。企业家们抱怨,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

在太湖人力资本论坛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招聘难。企业家们抱怨,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招到需要的人才。专家学者们则指出,国内企业招聘乏术,才市充满了歧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招聘?这成了一个必须先于一切解决的人才课题。

  “这样的面试纯属浪费时间!”

  “国内企业根本没有有效的招聘技术,因面试无效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才!”著名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家曾湘泉教授话一出口,立刻点中了台下不少企业的死穴。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招聘就是到人才市场买个摊位,摆张桌子,收几份简历,与心仪的应聘者简单地聊会儿天,对合适的人选安排更高层次的面试,然后企业领导拍板,招聘成功完成。至于这个人到底具备何种具体的能力,是否是岗位最需要的“这一个”,人力资源部和老板心里都没底,一切得等到上岗后再说。曾湘泉教授说,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多从过去的人事干部转化而来,他们比较擅长管理档案,但对岗位和招聘技术缺乏研究。曾教授曾在广州参加了一个大型人才招聘会,发现50%的企业的招聘简章上都不写“职位说明”,对应聘者的要求倒是一大堆。如果连招聘方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怎么能指望应聘者明白企业的要求,又怎么可能招到合适的人才?

  面试成了摆设,这是另一个让专家们感到遗憾的地方。曾湘泉教授说,国内的政府和企业面试有两种套路:一种较传统,面试官会问应聘者一些学历、爱好、经历等方面的问题,好一点的会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另一种属前卫,招聘官模拟国外一些企业的面试技术,向应聘者提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古怪问题,美其名曰“考察逻辑思维和反应能力”。实际上,这两种面试法都有很大的偏颇,不能真正考察面试者的素质。曾教授提到了如今国内颇为流行的“公开答辩”,许多政府部门竞岗和大公司招聘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在专家们看来,公开招聘就像审犯人,公开答辩除了能考察面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外,没有其他的实际价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