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后
他们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载体;他们亲历了从国门开放到经济与全球接轨的全程;亲历了物质生活和财富从贫穷到呈几何级增长的蜕变;他们是500 强进入中国后的首批外企从业者;是80 后、90 后的领导;是当年读琼瑶、三毛进入大学、而今却陪子女看《哈利·波特》《阿凡达》的人父人母;是从两个轮子进化到四个轮子后,进而拷问生存与环境等本源问题的资源拥有者和分配者……
人生越过40 岁,承接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面对当下,他们普遍比较“疲惫”。能捍卫的,好像很少;能开创的,好像也不多。
但他们,又都是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者……
以上,成为我对“60 后”好奇的理由。足够好奇,自然就要寻找答案。
于是,李国威成了我第一个寻找答案的对象。
我眼中的李国威
拥有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士和社科院硕士学位,从新华社国际部记者起步,李国威历经快速消费品、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诸多500 强公司公关及品牌传播的历练,目前负责GE 在中国的企业整体形象塑造,包括品牌营销、广告、公共关系和员工沟通。
在担任GE 中国公关和品牌负责人的10 年间,他领导和参与了GE 品牌在中国的重塑,包括广告和传播战略的实施、GE 赞助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赞助等重大里程碑项目。他的博客杂文集《金领手记》一上市即成为“职场畅销书”。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外企从事公关传播的职业经理人,李国威受到过专业而全面的“洗脑”和培训。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新华社和500 强受到的专业洗礼,让他在职场上的规定动作宛若天成。由于没有国企和合资企业的从业经历,也使得他身上少了江湖气,多了学者的严谨和理性。这对于他的性格来说,也算是一种偏爱,因为他骨子里的绅士气质,使得他天生对比较混杂的局面和需要极大妥协的环境没有归属感。
2008 年对李国威来说不同寻常。一方面,他所在的公司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主赞助商,他和团队面临着可能是Once in a lifetime 的传播机遇;另一方面,一场异乎寻常的危机蔓延开来,他需要调动职业生涯积累的全部经验和判断力来多方协调与沟通。
有几个月时间,他成为“无时差工作者”,白天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晚上“兴致盎然”地参加全球关于奥运的电话会议。我当时与他相约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那时,他的疲惫挂在脸上,谈及的却是一场极具挑战的内部Web 对话。他凭借职业信念和积淀,大胆力促公司高层就危机真相及公司立场与普通员工直接在线沟通。这场调动到中国最高层、事业部最高层、总部及区域法律部、亚太及中国传播部门的跨地域跨时区的沟通,使得危机从本源得以化解和消除。这当中的文化衔接、立场统一、观点归合、协调成本、不可预见性可以说比他当时所面对的外围重负更严峻。
记得当时我问他:“你为什么自己给自己找这么一件事?麻烦和风险还不够多吗?”他淡淡地说:“该做的事总得做,总不能因为压力就回避掉吧。当然,要做成取决于两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精神和所处公司的文化理念。”李国威拥有许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经历与成就。而熟悉他的人,却始终认为,他的个性与待人接物基本没有变化。金牛座、B 型血,李国威低调、恒温、随性,从不发怒。虽然双城生活,但婚姻稳定,女儿成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