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狂风暴雨里的公民社会

   2023-10-05 互联网1950

《北京日报》已经动用了“最美北京人,厚德润京华”的专版名称,而今天午后出版的《北京晚报》更是用一个整版汇集媒体评论,由“丛京平”署名的头条是《最强暴雨中,北京人感动中国》,另有三篇来自最高官办媒体——新华社《更强大的北京精神力量》、人民日报《深刻的一课》以及央视《百姓之间的爱心传递》。

其实,在将议程导向“北京精神”方面,新华社另有一文更加地位显要。作为聚集最多媒体和知识分子的中国城市,北京既因此处于被调侃斥责的高风险中,也掌握着最大的调控权力。在由这个城市的宣传官员主管的搜狐、网易、凤凰网上,那篇新华微评《暴雨中闪光的“北京精神”》一直高悬首页顶端,新浪甚至直至午后仍未更换。此文并非长篇大论,而是摘录微博赞扬,总结道:“‘北京精神’已经不仅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操守,更是化为实践行动的闪光力量。向每一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致敬!向每一位守护这个城市的人致敬!”

至于《人民日报》那篇评论,则强调“暴雨灾害考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该怎样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

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今天是以头版聚焦《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最大的那幅现场图片来自微博,“@摄影师兔子:路遇一辆面包车抛锚,车上只有一名司机,下车茫然站在水里,路人无声聚集,心照不宣,小花伞聚集到一起。”

微博正是《人民日报》的新阵地。也正是在大雨滂沱的那个凌晨,这份在中国政治序列中拥有最高地位的媒体来到新浪微博开设账号,并发出第一帖“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

继“微评论: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后,今天早晨,这个账号又配上一幅四手相连的图片,宣布“7月23日,一年前的今天,一场动车事故不幸发生,同时让人们认识到微博的力量。今年7月21日,微博在北京暴雨灾害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小小微博,见证中国人的血浓于水,也见证信息公开和社会治理的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新浪微博都是个赢家。都市时报今日社评要根据北京暴雨舆情来为“原来被妖魔化的微博”平反,《第一财经日报》也已经转述《“暴雨微博”超880万条,社交网络成紧急救援通道》的动态。根据这条被新浪自家重点推荐的报道,“在一场61年不遇的暴雨面前,微博再一次证明了它并不微小的力量。”

现在,根据微博上的信息流,虽然北京官方已经用37人的数据更新了此前10人遇难的通报,但一些发言者正在根据房山和野三坡等重灾区传来的讯息推测必有更多死伤;而另有一则长帖指控“61年未遇”的说法实为夸大天灾推卸责任。至于北京气象局的麻烦就更大了,副局长曲晓波在昨天的通报会上辩解“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但网易已经在首页头条处请来对质者——“7月23日上午消息,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纷纷回应北京市气象局相关人士关于‘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的说法: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