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同样有此五问。在引用市水务局“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其次,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表态后,列明五个疑问:“能否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公交地铁可否延长运营时间?机场高速能否暂时免费通行?公共场所可否开放接纳群众?大型活动是否应该临时取消?”
于是,在用今晨几乎整个头版说明“北京最大暴雨190万人受灾”的细节后,这份北京报纸也用社评认定《一场暴雨,检验公民社会的成色》:“大雨年年有,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公民自发救助,以前在北京并不多见。这应归功于近年来公民社会的进步与成长。这种救助,正是因为公民的关心公共事务之心,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这种公民精神屡屡展现,在‘免费午餐’等诸多公益慈善活动中,持续成长。”
根据文章列举,有三类行为堪称“不和谐”:“有些出租车司机漫天涨价,‘趁灾打劫’;尽管暴雨如注,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却照收不误;暴雨过后,望京地区的一些市民昨天一早发现,前晚因为大水停在路边的车辆,居然被交通协管员贴了‘罚单’。”不过,作者亦不主张“一群人凭着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批判”,在他看来,“在很多人‘公民意识’不足的情况下,也凸现了公共信息动员的必要。也就是说,在暴雨袭城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公权力机构和公众,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资和手段应对现实危机的同时,也需要借助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引导所有的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共同应对危机。”
《“这一夜,我们目睹美与丑”》——新华社昨晚也已由记者总结网民对人情冷暖的观感,标题即来自网民“Simba”那句“一边是自发开车前来救援的爱心网友,一边是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出租车司机,去东直门要价900。这一夜我们目睹美与丑。”在举例批判大发天灾财的出租车、旅馆以及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后,电稿在“微博点亮人性‘正能量’”下称赞那些城市良心,而唯一成为反面典型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一句微博‘孔和尚出门看热闹,喜看首都成泽国’,因为其无耻地幸灾乐祸,招来网民骂声一片。”
点名批评一个左派人物“无耻地幸灾乐祸”,对官办通讯社来说并不常见。这样的论述也很快带来了公知们“主持公道”的赞赏,带来了五毛们“断章取义”的反驳。与此相比,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就在《中国青年报》今日专栏里试图还原情境——“在7月21日下午,有几位知名网友一度发帖,表达京城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引发争议。曾经与其发生论争的网友主动帮助澄清:发微博时很难预期到雨会成灾,‘不必上纲上线’。远在海口的凯迪网络总编辑牧沐感叹:‘约架’风波之后,微博终现温馨气象,特别鼓励!”
“知名网友”其实一共有四,除了孔庆东,还有另外三位“左”派代表人物,即胡锡进、司马南和吴法天,他们的反对者将四人并称为“微博四大恶人”。其中,那位《环球时报》总编辑是在周六下午15点01分于外地发出微博,即“盼了多少年的北京大暴雨,正好下在我等飞机返回北京的当口。哈哈,走背字的我还是很兴奋,下吧,使劲儿下吧,最好下得北京大街上能抓鱼。我有耐心在远处的机场多待会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