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狂风暴雨里的公民社会

   2023-10-05 互联网1950

为了与这种“争功邀赏”的行为相抗衡,那些民间意见领袖更决定高扬“公民社会”的旗帜。身居上海的赵楚在不停转发那些救助信息的同时,已经熬夜写下博客《豪雨灾害中的两个北京》。在这位专栏作家看来,令人憎恶的老情况是“公众媒体反应迟钝,当豪雨成灾,电视上还在不厌其烦、巨细靡遗地播出美国枪击案的报道,官方ID在微博除了一些不无自我表扬意味的传统消息,很少能起到真正即时沟通的作用”,而与之相比,新北京“令人无法不动容”:“二十多年来,人们听到对中国人素质的指责太多了,素质低下,几乎是中国国情的首要定义,然而,从汶川到玉树,到舟曲,到上海大火,到7.23,再到北京暴雨之夜,不带偏见的人们看到的是什么?当人们热情而自然地展现同胞之爱,伸出救援之手,人们应该明白,这种令人感动的场景就是传说中现代社会基本形态的市民社会。。为此,我们应该记住今夜的北京人,谢谢他们!因为他们不仅亲手最清晰地描绘了新北京,而且顺手还勾勒了一种新国情。”

批判城市管理,赞扬民间友爱,这也正是今日媒体所刊评论的两个方向。前者如《广州日报》《城市建设别只顾上半身光鲜》、《成都商报》《呵护“城市良心”才能“让生活更美好”》、《长江商报》《暴雨扰城呼唤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速》、《重庆晨报》《北京暴雨,冲刷出城市内涝新问题》、《华西都市报》《雨灾无常,预防机制应做“最坏预设”》、《南方都市报》《暴雨之后收获感动更需要反思>;后者如《钱江晚报》《冷雨过后,留住感动》,《晶报》《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有望,有力》,以及搜狐专题《暴雨中,人民帮人民一把》。

中国青年报除了用《暴雨中做回靠谱的人》来记录“双闪车队”和“爱心留宿”者做了好人好事后的感受外,还在头版发表《暴雨中见人心,北京精神在民间》,曹林显然已经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这,就是公民,还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够准确地描述‘公民’的定义?这,就是公民社会,也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群像更能够体现公民社会的美丽剪影。”他宣布,在这个暴雨如注的夜幕中,在温暖的微博上,在路人与网众守望相助的脉脉温情中,自己真切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我相信,遭遇这样的灾难,不仅北京人会如此,其他地方的人也是如此;不只是北京精神如此,人的精神都是如此,这是普世共通的价值。”

同样以“双城记”形容的还有《重庆时报》,“如果说,那些在水潭里奋力排水的排水队员、那牺牲的派出所所长是履行义务职责的典范,那么自发救助的民众便是公民精神的标杆。面对此情此景,城市管理者们难道不该羞愧和反省吗?61年的时间,能够建起高耸密集的大楼,为什么就建不好城市的排水系统?北京这一夜的折腾,公民精神的力量让人感动,但也留下了遗憾:这些折腾,多少是在为城市管理者们的疏忽和平庸埋单。”于是,这份报纸允许评论员时言平作以下推理:“管理者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只是建立在政绩和利益的基础上,比如那雨夜横亘在救援路上、继续忙碌收费的收费站;而民众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才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认同和守护。而北京雨夜里彰显的公民精神,无疑是对那些动辄以狂热口号和高蹈理念动员民众热爱这座城市的管理部门的极大讽刺。”

五岳散人不仅被作为“爱心留宿”的参与者受到表扬,他自己也已通过在《青年时报》和《晶报》上的专栏,得出大雨后的结论:“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建立公民社会、自我管理的,让民间社会充分发育并不会乱,只能更好。”在这篇《北京大雨中的软件与硬件》中,他引用好友韩寒那句“城市可能让生活更美好,也可能让生活更糟糕”开篇,承认城市建设“给排水的设计会考虑成本与现实”,不过,在这位时评家看来,“这次暴雨当中,虽然有市政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甚至还有一名警察殉职,但很多事情并未做到位。几天前就预报的暴雨,在已经看出成灾趋势的时候居然没有发布红色预警,甚至黄色预警也是在成灾之后才统一经过市政的短信平台发布出来;各个容易被淹水的路段没有提前派人值守,导致很多车辆熄火在水里;人们自发去机场接滞留旅客的时候,机场高速收费口居然还在好整以暇地收费;大雨过后,很多被主人暂时停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违章停车的罚款单——最后这条最为令人哭笑不得,类似于趁火打劫。”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