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个北京
有人从7.23想到了6.4,有人在7.21当晚也想到了:“到北京生活整三十年,似今晚这样的感动遇到过两回(前一次不说了以免被删)。平民之间的无偿援手和相濡以沫,可以让一切灾祸变的渺小,也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伟大一面。”
因为一场据报“61年来最大”的强降雨,来自首都的洪涝灾情成为这个周末的最大新闻。
在那个星期六的午后,京城里的人们还沉浸在周末的悠闲中,用手机发布“白昼成黑夜”或者“到北京来看海”的调侃,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真的要沉浸在周末的污水中了。虽然一开始时曾经因为天降甘霖一解连日酷暑而高兴,但即使是对一个长期缺水的北方大城市,这16个小时不停的倾盆大雨也太多了。
18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决定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新华社称这是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橙色”。而根据《京华时报》事后记录,随着雨越下越大,“看海”的心态此时逐渐被焦虑替代,“‘这雨下得有点恐怖啊!’‘西边的天都已经黑了!’通过微博、短信和电话,亲友间开始互相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记者们也已经冲向了水患最为严重的立交桥下——“晚上10点,很多原本准备‘洗洗睡’的人们,被一场电视直播吸引住了:东二环广渠门桥下一片汪洋,多辆汽车水中搁浅。救援人员经过一番搜寻发现,在一辆侧翻的宝马越野车内,有一名男子被困。在围观群众配合下,消防员奋力砸开车窗,众人七手八脚将男子从车内抬出,迅速送往待命多时的救护车。然而不幸的是,这名男子被抬上救护车时已无生命体征,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此时,央视主播张泉灵删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车儿推开波浪”的微博。人们终于真的意识到,这场暴雨已经变成了一场可以夺人性命的灾难。
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求助、寻人,比如来自最大降雨点房山地区的“亘秦”于当晚7时许通过新浪微博呼叫——“山洪暴发,被困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有上百个小学生,110打不通”,并最终由此得到北京消防局响应救助。
除了等候官方救援人员外,民间自助此时也已发动。在一些名人明星的号召下,“双闪车队”和“爱心留宿”得到最多响应。根据那些持续到翌日凌晨的微博播报,一些私家车主前往机场等人群滞留最多的地方,向被困人员提供免费接送;多家酒吧、会所、公司的所有者宣布免费提供沙发、床位、热水等,供附近民众前来避难。
“61年来最大暴雨袭京”——虽然不能像外地报纸那样把几十辆汽车被水淹没顶的惨象放到最大尺寸,但从《北京日报》到各家都市报,也都已经在头版放上救助排涝的现场画面,并转达新任市委书记郭金龙子夜开会要求“确保民众生命安全”的指示。《新京报》发表社论《在6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赞颂“北太平桥下,几个井盖被水压冲开,每个井盖都有一名环卫工人把守,拿身体作警告标志”等感人故事,寄语“互联网或许会放大一个城市在暴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但是,政府各部门如能与市民在网络上密切互动,我们的暴雨应急其实能做得更好”;《京华时报》悼念那位以身殉职的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高呼“这场暴雨带来了麻烦和困难,但暴雨中传递着互助的温情,暴雨中出现了英雄的身影。北京人,值得尊敬。”
只不过,那些时刻警惕着官家“把丧事当喜事办”的人们,看到这些领导通稿、听到这些英雄赞歌时,又已经心生不满了。周六大雨未停时,他们抱怨媒体大幅报道美国影院枪击案却罔顾北京洪涝实为“操闲心”,而现在,当看到北京卫视播出“北京管理部门在这次暴雨中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北京市民高度肯定这次暴雨中北京政府的应对工作”的消息后,微博论坛上的吐槽更加猛烈了,实名认证的“网易新闻客户端”忍不住嘲讽一句:“这位名叫‘高度’的市民,你很幽默啊”,连央视新闻主播李小萌也要警告:“大雨中,殉职的英雄、忘我的环卫工、勇敢的志愿者,他们是在危难中替你们补台的,不是在总结时为你们添彩的。”
与李小萌获得的赞同相比,她的央视前辈赵忠祥大概真的是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他在昨天早晨发布感叹,“今晨暴雨过天气晴,通过电视传来一片深深的感动,在雨中在夜里北京有十多万名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和那么多好人彻夜不眠不休,为了广大市民的安宁和遇困人员的安危倾尽全力、持续拚博……北京,大爱北京……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但迅速遭致网络示众嘲讽,以至于这位曾经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决定关闭微博评论选项。
痛定思痛,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批判正式开始。青岛的那些德国造管线又成为正面榜样,“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的名言又被频繁引用,《人民日报》去年那篇《再迎暴雨北京有谱了》以及前一日《北京晚报》上“本市启动预案应对暴雨”都成为“自打耳光”的证据,网络意见领袖们向自己的粉丝宣讲这些中国首都的官员们交出的其实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只重视可以体现政绩的“面子工程”,而忽视城市排涝能力建设;预警体系缺位,防汛指挥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