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些跨国公司还积极与我国高校合作,共同建立培训基地,仅清华1大学就有跨国公司培训中心10多个,而IBM则与我国20多所大学有合作项目。
目前,不少在华的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学习型企业组织,鼓励、要求员工利用现有的资源终身学习和培训,有的甚至提出“以态度雇佣、用技能培训”的政策。培训的方法包括在岗培训,学校管理知识培训,邀请国际知名培训顾问培训或直接到海外总部培训,不少跨国企业都有正规的海外培训计划。的确,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就有必要增加员工受教育的机会和业务培训力度,使其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把促进员工的学历、知识层次的教育与提高业务技能、服务质量相结合。不久前,一家著名的调查公司的调查就显示:在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中,培训和进修是最受欢迎的。同时,调查也显示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策略之四:挖掘“潜力型”人才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少跨国公司认为,在全球化人才争夺中,缓解人才流动压力最好的长远战略,就是着眼社会与未来,提前争夺未来人才。因此,为了争夺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采取行动,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争夺“潜力型”的人才幼苗。
现在有不少跨国公司就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培养中国学生和从业的教师身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了有外资参与的奖学金。清华大学近100多种奖学金中,外资企业参与的占一半,且数额巨大;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奖学金中有300多万元由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美国、日本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在使用中国本土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98年联合利华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合作创建了上海联合利华研究发展基金,目的在于支持中国各大学和上海研究所从事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同时为这一领域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另外还包括参加国际研讨会议的旅行费用,现已扶持过数十个科研项目。提供奖学金十几项和十几次国际会议参与名额。2002年7月,微软中国公司投资400万元,宣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及上海交通软件教育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微软占10%的股份,学院提供教育部认可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软件教育,除资金外,微软还支持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及师资培训和到该公司实习的机会。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如宝洁公司在我国中小学校或大学设立奖学金;可口可乐公司经常到学校食堂赠送可口可乐,使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跨国公司的文化,从而使人才的本土化植根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三星公司实施资助中国中学生到韩国等国家定向培养的战略,既解决了优秀学生深造难的问题,又为三星培养了未来人才。西门子中国公司专门成立了高校联络机构,推出“西门子国际学生圈”活动。美国科用公司对挑选出来的若干名未来公司科技创新人才给予每人数万美元的股票奖励,并规定一定年项后股票划归个人所有,以激励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