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方面,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心态是要找的是来干活的,而不是一起干事业的。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公司对员工抱着一种‘我是让你来干活的,你不过是我创造利润的一种工具,所以,你干的越多,拿的越少,我越满意’的态度。而求职者也抱着工作干的说的过去就行,何必那么认真,你给我付出多少,我就给你付出多少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如果企业能做到像找合作伙伴一样真诚的去找员工,关心他们的发展,切实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才能真正吸引到人才。否则,即使是蒙到一两个好的人才,很快也会飞上更高的高枝的。”一位从事人才中介的中人网会员谈到。
而发展空间和机会次之。做猎头工作的严宇分析道:“现在求职者个人对企业的期望不是短线的。公司的背景、产品线、发展前景甚至竞争对手是谁都是他们考虑在内的因素。例如某家公司的产品线太简单了,将来就会越来越窄,他们会担心这样会使得他以后就业的路越来越窄,所以就不愿考虑这样的公司;如果公司的竞争对手太强大,他又会想,如果做不出好的业绩,会影响我将来换工作。他们都希望这份工作在他们离开时有一个很好的经历,作为将来求职的资本。除了薪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吸引。这也是许多人找名牌公司的原因——为了给自己的好的背景。”
至于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不一致,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更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
总之,作为矛盾的对立面,企业和求职者存在分歧是必然的,关键是怎样调和彼此的关系,平衡彼此的利益。企业和个人互相职责是没有用的,无助于解决问题,每个企业或求职者能改变的只是自己。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我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我能为对方提供的条件相匹配吗?”、“我对对方的期望现实吗?”
所以,从企业方面说,如果受预算的硬约束,无法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薪水,那么企业也可以试着通过其他软性的东西来弥补一些心理的差距。包括对求职者给予充分的尊重、配置在适合的岗位、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等等。而求职者也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将眼光放长远些,把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附加值,使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如果招聘中双方能够平等地设身处地的进行交流、沟通、理解和合作。不仅仅是各方为了实现自己单方的目的而采取单方的行为,通过合作,努力实现双方的目标。这样,招聘方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人,应聘方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