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法制的力量、媒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对大环境的游戏规则有很好的监督作用,也就是只要惟利是图得不单纯,就会很受伤。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还在于如何营造小环境,做好与员工的生意。是企业塑造人才,还是人才塑造企业?企业家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立场将决定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员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承认是人才塑造企业,那么以人为本就是句空话。
有这样一个事实,企业在对员工说以人为本时,必定对客户说全心全意,根据上面谈到的一致性,要么全真,要么全假。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以人为本,没有人本就没有人和,人和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根本诉求。悟到人本的重要意义,也就学会了“一本万利”的生意经。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下这句话可作借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其中的民、社稷、君改成员工、公司、企业家,不要把它视作理性让度而是真情认同;不要让他停留在口中,而是变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那么以人为本才不是作戏。员工在加班时是天使,那他在领工资时绝不是魔鬼。员工除了象理性经济人那般考量与企业“生意”的利润收成外,还有认同、文化、归宿等非经济需求。
人本的文化也就是更多倾斜于员工非经济要求的文化。对企业来说,“宽容改革者,善待失败者,全面看待有争议者” 就是很好的文化基因,是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以人为本就不要把员工视作简单的劳动力。是血肉之躯就有欲望与克制,有善意与恶念。考虑如何去满足与引导,如何去赞扬与抑制也就在思考以人为本的问题。中国人在斥责恶俗之徒时常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纵观历史,当不知荣耻大面积扩散到社会群体,则那个时代一定是动荡的、荒谬的。当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普适而明确的价值坐标时,企业又如何能在公众(走进企业就是员工)是非不辨的大环境中独善其身?在这种背景下确立并宣导“八荣八耻”无疑是治国安邦的一项重举,它包含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是黑白分明的价值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