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领导者擅长于"建立制度,破坏制度",通过操控制度达到树立个人"威信"的目的。
领导如何树立威信?领导力理论会告诉你"激励"、"授权"、"控制"等绝对正确的名词。然而,就笔者的观察,实践中国式管理的领导者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得意于自己的独门秘笈之时,笔者把这条内在规则曝一曝光。
这条规则就是:破坏制度,而且要破坏自己建立的制度。更简练一点就是"建立制度,破坏制度".
如何说起呢?举个例子吧。
一日,某领导A总叫来办公室秘书小Q,指示:你给我起草一个制度。从明天起,迟到早退的员工要每月统计。对经常迟到早退的,罚款、通报批评;对遵守规定而且经常加班的,通报表扬。
小Q于当日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领导签发通知,执行。
第二个月初,小Q恭恭敬敬地向A总汇报上个月的考勤统计结果:"A总,您看这15人上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违规行为。其中B经理不仅经常迟到早退,而且对我们办公室的多次提醒不理不睬。是否有必要……"
小Q的声音在A总的一个手势下戛然而止。A总缓缓地说:"特殊问题特殊处理。我了解B经理,他是老员工了,能力还是有的,可能有时候不拘小节。公司正准备提拔他,现在需要树立他的威信。你先不要通报他,我会找一个机会和他谈谈,他应该理解公司的良苦用心,会给其他员工作个榜样的。小Q啊,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毛主席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在这的工作时间不长,对公司里的人和事还不十分了解,以后要多学习。"
小Q反应挺快:"A总,谢谢您的指点,我以后一定向您多请教。"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揣摩,小Q对A总的管理艺术终于理解了。每当看到一项新的制度出台,每当听到员工对制度怨声起伏时,他都会在心底窃笑:"你们哪里知道,领导关心的并不是这个制度合不合理,好不好执行。他甚至连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的结果都懒得关心。他是在用这个工具强化他的权力呀!"
上面这个虚构的故事,折射出日常工作中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经常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背后,是企业当权者有意无意的权力维护(包括寻租)心理。
由于制度的制定、解释和执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就有可能使自己及少部分员工不受制度的制约,甚至可以操控制度。两个关键因素是权力维护的必要条件:制度制定权和制度破坏权。一个老练的领导,能够有意识地驾驭这两个工具。如果没有制定权,就没有破坏权存在的可能,所以制定权是破坏权的前提;同时,频繁使用制定权还可反映出领导的"管理水平"和"业绩";再者,制定权又是领导制约(某些)人的一个绝佳工具,所谓兵不血刃。而如果没有破坏权,领导就不会得到权力寻租的物质收益和精神享受(谁还来拍马屁呢?)。破坏制度还有一个用途是"收买人心",用在网开一面的对象并非亲信而是拉拢对象的场合。在脑子里想象一下--执行的小官唱得罪人的白脸,背后的领导慈眉善目地唱红脸--就知道了。
进一步讲,在上面类型的公司中,是不可能有公平、合理的制度出现的,也不可能有"宪法"、"基本法"性质的原则性制度出现。假设一个制度设计得较为完美,那么照此执行便可,也不会有怨声载道的情形出现。如此一来,领导的网开一面和亲信们的倚树乘凉又如何实现?在这样的逻辑下不难推测,领导并不期望"好法"出现,他们更希望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不同时期的制度,即临时性的制度,这样最有利于个人当期利益的实际需要。
据专家研究,中国明朝的法律是十分先进完备的,如洪武年间更定颁行的《大明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却经常肆意破坏它。当个人权力足够大的时候,法律制度不就是其行使权力的工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