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关业:年轻充满希望机遇并存挑战

   2023-05-12 互联网3470
核心提示:  “公共关系”,在欧美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却不到20年。1999年5月,中国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

  “公共关系”,在欧美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却不到20年。1999年5月,中国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公共关系人员列入其中,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公关员”这一职业,同年12月29日,在广州举行了中国首次公关员职业资格全国统一的鉴定考试。这两件中国公关业的大事被列为“1999年中国公关10项要闻”之首。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越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公关业已进入一个最佳的发展时期,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公关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挑战。

  八十年代:初识“公关业”真面目

  公共关系一词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而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认识公共关系,是从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开始的。而公关业给人的印象也就是:漂亮的公关小姐、灯红酒绿的豪华场所、迎来送往的人际周旋,就是当年在大学校门里纷纷选修公共关系课程的学生,也未想到会有专门的公关公司。

  可以说,公关当时给人带来很大的误解:不是被人看得很简单,很庸俗,就是被搞得很神秘、很复杂。

  如果数典问祖的话,世界最早的公关却是源于中国,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便是卓越的公关专家。到了明代甚至还有了专司此职的行业,比欧洲至少早了二、三百年,然而,公关的发展完善以至成为专门的科学和职业,却是西方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0年代后期,中国国门打开还不到10年,欧美跨国公司基本尚未踏足大陆,因此为他们服务的国际公关公司也未进入内地。十六年前,美国公关业巨头伟达公司来北京开办合资公司时,当地的工商部门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为其登记注册,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没人会把公共关系当成一种职业。1986年,美国博雅和中国新华社合作成立新华社环球公司。整个80年代,只有伟达和博雅两家美国公关公司在中国开展了有限的业务,而它们也都是采取合作的方式。

  当时,这两家公关公司的管理人员大都是外籍或港台职员,当这些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展示会时,送给中国记者手里的常是异国情调的“中国稿”。

  九十年代:公关公司飞速发展期

  随着1992年中国加快开放步伐,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该协会是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全国性涉外专业组织,在民政部注册,外交部主管。近十年来,协会聘请铁木尔。达瓦买提、黄华、袁宝华、汪道涵、柴泽民为名誉会长。现任会长是中国原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协会宗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1992年起,美国爱德曼公司、奥美公司、福莱灵克公司、凯旋先驱公司、英国宣伟公司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公司绝大部分名列全球公关业的前10位。

  此时,中国本土公关公司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是当年跑公关公司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他们熟能生巧,纷纷下海到公关公司,或干脆另立门户。这些本土公司最初只是给外资公司拾遗补缺或打下手,吃点小虾米,但由于熟悉国情和擅于学习,没过多久,便和外资公司展开了正面竞争。

  尤其到90年代末,公关公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97年,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一些公关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突破或接近千万元人民币,承接的外资客户及其项目数量亦有所增加,并显示出了较高的专业服务水准。与此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关公司的本地化趋势也日趋明显。随着香港回归,有些外资公关公司已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往北京,并在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大连等地设立办事机构。

  1998年,外资公关公司在中国有近10家,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级管理层人员的更替,不少公司这一两年内开始进入管理和业务结构的调整期。主要表现为:本土化倾向加强,本地员工占公司雇员的比例高达90%以上;专业服务趋向细分,管理咨询业务比例加大。在华外资公关公司的经营已从前些年的高增长期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基本为20%左右。

  1998年是中资公司成长较快的时期,有9家中资公关公司的员工人数超过30人,多家公司的年营业额逼近或超过2000万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30%,有的高达60%.令人注意的是:北京的一些专营信息行业传播咨询服务的中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

  1999年,外资公关公司增加到15家,北京的中资公司已发展到30多家,具有固定固户群和服务规模的中外公关公司数目近50家。

  中外公关公司年营业额接近10亿元人民币,多家中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人民币,中资公司营业额平均增幅30%,是外资公司的一倍。

  竞争加速了外资公司的本土化和本土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拓宽了公关行业的业务范围——从最初的媒介公关发展到政府公关、消费者公关、市场公关、整合营销齐头并进。

  二十一世纪: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1999年的中国公关现状来看,99%的客户来自于欧美和亚太地区。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将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的一批企业,也将大举出击,寻求国际市场,同时合资企业也将大量出现。新经济和中国加入WTO,将给中国公关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同时也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据统计,1999年底,世界排名前20位的公关公司,只有近一半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诞生了许多行业性的小型公关公司,它们对传统的综合性公关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郭惠民认为对公关业来说,机会大于挑战,如过去,中国公关市场相对成熟的地区主要有北京、广东和上海,随着入世,公关市场发展的新区域将渗透至更多的内陆省市。但对中资公关公司而言,可能挑战更多一些。因为国际公关的领先观念和规范动作,会使得发展不到二十年的中国年轻的公关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公关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公关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匮乏、中资企业的公关意识仍非常薄弱;竞争不正当合理等等,为进一步加速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迎接WTO对中国公关业的挑战,今年6月24-25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了“200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国际公关协会2000年度主席、国际著名公关权威、世界著名公关公司巨头近200人相聚北京,共同商讨振兴新世纪中国公关之大业。

  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公关业: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大会通过了旨在推动中国公关业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新世纪中国公关业宣言》。大会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颁奖晚会和案例交流活动。

  《宣言》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完成对公关传播、沟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调整和更新;将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市场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关教育,积极支持公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

  爱德曼国际公关中国有限公司的《惠普与海尔老总“崂山论道”——惠普企业》、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的《探求“奥妙”降价的奥秘——联合利华“奥妙”品牌》等16个案例荣获第四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