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危机下企业公共关系

   2023-02-10 互联网6060
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挑战将会越来越多,宏观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变化、大范围疾病流行、同业竞争、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各种危机挑战将会越来越多,宏观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变化、大范围疾病流行、同业竞争、企业偶尔失误遭客户投诉而导致的传媒恶意炒作、企业信誉度降低等等,哪一招不慎都会引燃企业危机的导火索。

  就如眼前,“3.15”消费者权益日,成了长期被漠视的消费者的说理日,成了伪劣假的不法商人的惶恐日。当“诚信经营”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时,说明我们市场经济秩序还处于初始阶段,更多的企业在遭遇信任危机。这时候,企业在公众面前除了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外,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特别是危机管理尤为重要。

  公共关系管理的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Crisis Managment)是一种应急的公共关系。当意外事件发生时,企业陷入困境,所面临的公众压力处于极限状态,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处于应急状态。危机管理便是立足于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利用危机,使企业在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

  企业必须要树立危机意识,构建企业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危机管理,使之能在危机降临时从容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并在危机中寻找商机,甚至在危机来临之前未雨绸缪,成功地应寻和避免危机。

  企业成功危机管理三要素

  所谓“危机”都是无法预测的事件,但无法预测并不意味不能准备。

  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危机有足够的准备,企业做到冷静应对、及时处理,通常能够化险为夷,甚至因祸得福。而不成功的危机处理则会将企业置于不利境地:公共形象受损、经济损失巨大、员工信心动摇、客户和业务伙伴流失等等,甚至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对于当前企业来说,成功的危机管理包括三个关键因素:1)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

  2)建立危机处理的机构: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直接领导;

  3)建立危机处理的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

  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企业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这些流程在业务正常时不起作用,但是危机发生时会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转,对危机的处理发挥重要作用。在危机发生时,一个企业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何其多、要处理的工作何其繁杂,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如果事前没有周全的计划,能够立即付诸实施的制度和流程,能够立即投入角色并展开工作的人员,则可以预见,在危机发生时反应迟缓、内外部混乱都将无法避免。

  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之一是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相应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在这方面,天津史克面临康泰克PPA事件时的沉着应对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处理成功范例。

  企业业务规模越大,危机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高,危机处理工作的难度也越大。因此大公司特别需要制定一整套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危机管理制度和处理机制,以备不测之需。总结许多国际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即成文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具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

  危机属于非常事件,企业无法按照现有制度来应对,必须事先拟订成文的有关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与应对计划,从而保证在危机发生时全体员工遵守共同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避免发生管理混乱。

  危机管理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即确保企业内信息通道畅通、信息能得到及时反馈、各部门及人员责权清晰、有专门的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授权。从而当一旦发生任何危机先兆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而在危机处理时这种组织保障的有效性将更加明显。

  在业务流程方面,企业可以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流程“"再造”。企业可以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危机相关分析,对其中 “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就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进行重新设计,使这些流程不仅能满足企业正常运作时的要求,而且能够承受可能发生的一些重大危机,或者可以在危机时进行快速灾难恢复。

  企业在资源方面也应进行相应储备以进行危机处理准备,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由于对参与危机处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保证,还需要借助外脑进行危机处理,包括公关顾问、管理顾问、财务顾问、政府官员等等。如果不提前对此进行准备,则在危机发生时很难找到合适人员,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危机处理效果。

  当然,以上这些制度化的先进经验都需要企业具有“危机意识”。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并可能对一个公司产生致命影响,只要看看美国的“9·11”和最近的SARS就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好的企业应该在其企业文化中注入一定的危机感,使员工对危机有合理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准备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研讨会和危机处理演习等来逐步培养。

  企业高层的重视与直接参与无论是危机预防还是处理,企业最高领导对危机的重视和直接参与都极其重要,如果领导人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则一旦危机发生很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灾难性的打击。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中国企业更多趋向于人治,企业高层的不重视往往直接导致整个企业对危机麻木不仁、反应迟缓。这首先表现在这种企业缺乏良好的预防措施和手段,因而不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其次危机发生时,企业各部门反应迟钝,延误战机。

  企业高层的直接参与和领导是有效解决危机的关键。担任危机领导小组组长(或称为“首席危机官”)的一般应该是企业一把手,或者是具备足够决策权的高层领导。因为危机处理工作通常是跨部门、跨地域的,不仅会对许多正常的业务流程和企业政策进行改动,还要及时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调拨分配。这种跨部门的工作是任何一个部门管理人员都无法胜任的,而必须由能够支配协调各个部门的领导出面才能够“解决”。危机处理工作对内涉及到从后勤、生产、营销到财务、法律、人事等各个部门,对外不仅需要与政府与媒体打交道,还要与消费者、客户、供应商、投资人、政府监管部门等方方面面进行沟通。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统一指挥协调,很难想象这么多部门怎能做到口径一致、步调一致、协作支持并快速行动。

  信息系统日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工具,能帮助在苗头出现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危机,并快速果断地进行处理,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危机处理时信息系统有助于有效诊断危机原因、及时汇总和传达相关信息,并有助于企业各部门统一口径,协调作业。

  以鞋业巨头耐克为例,其90%的鞋在亚洲生产,而其中38%在中国制造。在SARS疫情加重、到中国的旅行受到限制之时,耐克的生产工厂却基本没受影响,因为耐克通过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实施遥控式管理。总部的设计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新鞋样,通过网络将之传给亚洲的加工厂,或通过快递公司把鞋样发给生产商。同时,耐克总部的设计师、检测师与大洋彼岸的加工商可以通过可识电话能进行直接的交流,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式样和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企业如何避开危机的暗礁

  有人说,商海莫测,企业发展的无定性时刻在提醒我们居安思危。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写到的,“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来到的……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危机一般是指企业与消费者、新闻媒体、政府等公众之间因为某种非常因素引发的对于企业的声誉、形象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非常状态。危机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都会竭力避免,但是危机又无所不在,加强危机管理就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英国公关专家弗兰克·杰弗金斯曾经谈到:“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生活在化学、核能、电气外加恐怖危机中,危险的出现还往往不止这些,必须承认,如不采取措施防止最大可能的危机,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现代公关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不太可能的因素——要像消防站那样,电话铃一响立即组织起来,投入战斗。这就是说要讲现实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这是公关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它要求具备阻止、准备及预防方面的管理技能,而不只是召集记者招待会的才能。”其实,对于企业来说,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外,几乎所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危机都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这是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未雨绸缪,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对于企业而言,预防危机的难度在于危机的先兆可能很细小,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可能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致麻痹了决策者的神经,还可能从先兆出现到危机爆发的时间极短,企业无暇顾及。预防危机要从企业创办的那一天起就着手进行,伴随企业的经营而长期坚持不懈,那种出现危机才想到公关,把公关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因此,公关人员对危机应该具有高度敏感的防火意识,促使企业上下真正将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加强对生产、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做好“监督官”,时刻把顾客满意战略作为企业所有部门的行为指南,以此来指导全体员工共同为顾客满意这一目标而奋斗,使企业远离危机,构筑企业内部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与有效预防危机的最好方法。

  正视问题,认真对待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出发点危机出现后,企业可能会“四面楚歌”,新闻曝光、政府批评、公众质疑等会纷至沓来,而且公众会对企业的反应高度敏感,措施不当或稍有不慎,都可能激起公众的群愤之情,严重的还会断送企业的前程。面对危机,任何愤怒、隐瞒、掩盖,都于事无补,几乎所有的危机处理失败的案例,都存在着态度上的偏差。此时企业最明智的办法是,面对事实,正视事实,认真对待,敢于公开真相。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愿望,能解决的尽量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公众谅解,防止因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三不主义”态度,即对危机不回避,对危机造成的后果不避重就轻,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推卸,实事求是地解决危机问题。美国许多管理卓越的企业都牢固地树立了这一观念,他们尽量做到:一旦发现问题,就毫不犹豫地正视它。

  一旦感到情况不妙,就进行彻底大检查,以便在清理过程中能抓住爆发危机的原因。

  一旦发现危机来临,立刻通过传播媒体,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危机的真实情况。

  一旦危机已经降临,就集中所有部门的意志和力量去对待它,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形势下,没有比求生更重要的了。危机处理的难度是与企业处理危机的速度成反比的,速度越快,损失就越小。往往是危机发生的最初24小时,危机的走向就已经完成了。

  因此,危机发生后,最需要企业做到的是果断的决策,负责的态度,冷静的处理,到位的措施,有效的宣传,这些将综合决定着企业危机管理的成败。

  加强公众沟通,强化企业管理一些简单的问题之所以能演变成致命的危机,很多时候与知情人或当事人秘而不宣有关。企业要注意避免“一叶障目”现象的出现,可采用设置开放性的企业员工议事热线以及企业内部网络交流等方式,了解一线情况;经常地、持续地进行有关调查以便发现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及变化趋势,并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判断彼此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公众评价差异,了解现实的企业形象和自我感觉形象之间的差异,从而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公关目标计划体系,为企业有效管理危机提供指导。

  企业要战胜危机,企业自身的过硬才是根本,任何一点纰漏都有可能会酿成大祸,许多危机是管理不善,要求不严,有章不循,马虎大意引起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从产品质量到服务水平再到服务态度的基本功修炼,做好基础性工作。牢牢抓住质量关——在质量上无暇可击,信息关——内外部信息沟通顺畅,反应迅速,服务关——扎扎实实地为消费者提供满意服务,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率高、质量好、服务佳、效益大,才能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只能踏踏实实地从自身做起,端正经营态度与行为,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坚决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切实体现出企业“为顾客着想”、“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来。为适应这一趋势,企业迫切需要转变“为服务而服务”的被动服务为“要服务而服务”的主动服务,并使之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工作必然,这是避免企业陷入危机旋涡的根本之道。

  美国公关大师海伍德说:“公共关系是为企业最有利运作环境的一门科学,除了评估相关人士的态度外,它还必须透过良好政策与有效沟通赢得大众的了解和支持,简而言之,公共就是经营企业形象的一门科学。”

  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塑造形象、建立品牌、拓展市场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现代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商品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还包括知名度的竞争、信誉的竞争、形象的竞争。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形象竞争的手段,能够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重视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使企业了解如何面对不利因素,科学有效地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成为一项生死攸关的经营课题。

[1]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