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把"双刃剑"
全球十大公关公司之一的奥美公关总监宋宗诚先生发表了以下观点。
危机事件在各大公司都可能出现,它考验的是企业的危机防御系统。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的组合,它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它是一种危险,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甚至一蹶不振。但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它反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正面的机会。
我不太清楚罗氏事件的前因后果,也不方便对此妄下结论。但如果真如《南方都市报》所说的那样,我估计该公司可能是在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事实上,出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危机的手段和处理过程。主动找出问题所在,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交代,只要有一种坦诚的态度和行动,公众会理解的。
事实上,跨国企业的公关危机在中国此起彼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公司高层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对于某事件在认识上与公众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公关层面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甚至被认为歧视中国消费者;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一些公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经验不足,危机意识淡薄,不能把握最好的时机,这里可能有本土化不够的问题,很多跨国企业策略层面的负责人还是外籍人士担任,他们对危机的敏感度不够高,而本土雇员虽然具备各自的专长,但很少具备处理危机的经验。在中国做事需要了解国情,在遇到危机事件时,很多有经验的公司都会聘用专业公关公司提供咨询。事实上,危机公关的功夫要下在防范上,很多一流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危机预警和紧急处理方案。
出现危机时,企业自己的理性判断会受到影响,容易冒然做出决定。由专业公关公司介入处理比较合适,他们的本土化程度较高,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更有经验,也更具有客观的态度。出了问题时,作为当事一方,跨国公司的任何申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专业公关公司往往会建议他们联合有威望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发布新闻,以正视听。即使跨国公司自己确实有责任,也会找出一条最佳的解决途径。——Jack Li
坦诚面对媒体
新浪公关部经理刘冰华结合"新浪"公司处理危机公关的经历,谈了切身的体会。
危机发生时,对媒体、公众的态度很重要,我认为有两点要首先注意:
1、 表示出媒体的尊重,第一时间主动与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
媒体是舆论的传播者,要想影响受众,必先争取传播者的理解。所谓在第一时间,是指危机发生后最好争分夺秒抢时间与媒体联络,等媒体报道后再做工作,经常为时已晚。真诚的姿态,更容易使媒体感觉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有效。
2、 对公众态度要坦诚,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清晰,争取公众的理解。
危机的发生,常常源于媒体、受众对事实的误解和企业的不透明。企业无论犯错与否,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增加透明,向公众做坦诚的解释。人们会为"敢于认错、知错就改,勇于负责"叫好,却不能原谅不负责任的遮掩和逃避。
新浪是网络行业中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因其内容产品较多,树大招风,也经常经历危机的考验。
最让人难忘的是2001年8月,新浪刚刚推出邮箱收费服务,巧合的是,新浪免费邮箱与此同时发生罕见故障,几乎全部瘫痪。90%多用户连续30多小时无法登陆新浪免费邮箱,这被称为新浪成立以来的一场历史性灾难。用户质疑新浪为推收费服务故意将其免费服务破坏,媒体也为无法登陆使用邮箱着急、气愤。
事件发生后,新浪总裁汪延在媒体报道前第一时间约见媒体,开诚布公的将事故原因讲清,强调不是故使伎俩,而是服务器磁盘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正连夜奋战抢修。同时,他还代表公司立即向几千万网民发出道歉信,阐释原因、在新闻网页中随时向网民汇报进展,并为耽误网民工作一遍遍真诚道歉,最终赢取了公众的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