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牌"经理人的黯然退场看执行力的误区

   2023-05-12 互联网3750
核心提示:  李汉生、吴士宏在2002年底先后离职成为媒体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事件,甚至比他们二人当初任职更引人瞩目,作为经理人来说,他

  李汉生、吴士宏在2002年底先后离职成为媒体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事件,甚至比他们二人当初任职更引人瞩目,作为经理人来说,他们太有名气了,一个被尊为"打工女皇",一个被人们称做"金牌"职业经理人。关于他们的离职有种种猜测,自然也有种种原因。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他们可能是水土不服。至于为什么水土不服,外界多有分析。更多的说法是,在使用职业经理人上,我国企业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缺乏一种适宜的文化;同时,我们的职业经理人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如能力缺陷、人格缺陷,少数人还有道德缺陷等。但是,真的是他们的能力问题吗?他们的能力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是中外企业不同理念的差异导致了分手吗?理念的差异只是问题的表层,因为理念的差异导致的冲突将永远存在,不管他们走到哪个企业去。我认为,甚至不是体制问题,因为体制问题是已经存在的现实,因为他们进入企业之前应该大体了解我国国有企业的运做机制,很多权力远不如他们的国有企业经理人照样经营的很好,应该说,他们在企业中拥有的权力已经足以让土生土长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红眼了。

  作为一名咨询工作者,我觉得他们之所以饮憾离职,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执行力的理解出现偏差,踏入了执行力的误区,忽视了执行力的基本原则。执行力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把目标意志贯彻下去并取得有效成果的能力,这应该是经理人最基本的能力。执行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健康成长空间,是企业成长的枢纽。在一次比较随意的聊天中,一位企业家对我说:正确的决策被错误的执行就会得到一个坏的结果;错误的决策被正确的执行就可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太符合某些理论家的胃口,但有很强的实践味道。二位金牌经理人的黯然退场就是在执行力方面遇到了问题,对执行力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是把战略当成策略导致执行力减弱甚至根本无法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战略当成了策略。战略是一种宏观的导向,是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愿景,因此,战略制定是一个无尽的、发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尽可能地超前预测未来的趋势,而策略是战略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其执行过程是一个稳定的逻辑性比较强的过程,往往强调策略执行过程的严谨性,注重细节,讲究步骤的可操作性,特别注意的是,策略执行既与战略目标保持,又不能牺牲今天的现实生存为前提。如果把战略当成策略,往往给执行者带来无从下手的感觉,甚至有可能危及企业本身的生存。吴士宏在TCL的信息产业战略是一个极富前瞻性和诱惑力的设计,无论是概念还是目标都非常蛊惑人心。李汉生的E-MEDIA战略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超前战略,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战略设计,它需要对信息时代趋势的把握,然后他们把这种战略设计"大厦"建立在一个没有现实盈利模式的"沙滩"上——心目中的战略绿洲,甚至把这种长远战略本身就视为一种现实的策略,主要的体现是:把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作为今天能够完成的业绩;把未来的许多概念挪用到今天替代了的现实的有效措施;用发散的激情和强烈的信念取代了细节缜密的步骤;长远战略目标更无法找到现实的盈利模式支撑。结果,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曾经说道过的:"想象中非常完美的战略中只有少数得到了成功地贯彻",结果,他们按照战略设计所规定的那样,进行着脱离于细节的所谓战略实践。有人说,吴士宏不屑于做成一两个产品,而是沉溺于宏伟构想。实际上,许多有效的战略执行者并不是把自己从日常细节当中分离出来,而是将自己沉浸于日常细节中,并能够从中得到战略启示,从而使战略"落地".

[1] [2] [3] [4] 下一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