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营经济版图中,浙商予人的印象是令人羡煞的"资金富余".两组数据可资印证。其一,浙江总共73家上市公司中,有将近30家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其二,由浙江流出的"富余资本",仅在上海地区便有700 亿元之巨。
然而,这显然不足以证明,已经拥有国际化制造能力的浙商可以忽视关系其产业升级的资本运作。这个问题,在浙江民企峰会上,被当成阻碍浙商二次飞跃的重要问题被提出来。
在会上,从8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浙商发展轨迹的李肃评价道:"浙江正处于新一轮民营经济再度腾飞的转折点,而浙商真正面向市场经济,特别是加入WTO 后实现国际化对接的最大障碍是,资本运作能力明显的竞争弱势。"
在这位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长眼中,2002年在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户数等五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中,均位居全国第一的浙商,相比国内其他区域的民企,竟处于尴尬的"中不溜秋"的地位。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比不过北京,二是速度比不过广东,三是品质比不过上海,四是外向型比不过江苏,五是潜能比不过后发省份。而主要原因,便是不能很好地将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起来——虽然在国内外都拥有资本运作杰作的华立和万向的领头人就与李肃同台而坐。
浙商的四大优势竞争力在民企峰会中,李肃成为"资本运作和企业文化战略"论坛上、剖析浙商资本运作问题的"主刀医生".在他的分析中,浙商拥有四个竞争力优势,提升产业,只欠有效资本运作的东风。
李肃说,从宏观上讲,中国市场在大规模启动,一方面,已经有1 亿人口的消费素质和层次在和国际对接,造就了接近欧洲中高档消费层次的巨大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具有12亿的后备劳动力,保证其制造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不会出现劳动力成本大规模上升。可以说,全球经济向中国转移中,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大势。
而浙商在这种势态下,已经拥有规模化低成本的市场能力。支撑这四个能力的,一是浙江人吃苦耐劳和创业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一套体系导致了在最低成本领域里大规模的竞争;二是浙江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和学习速度,这些导致了他们能最快地学到别人的工艺、别人的技术、别人的能力;三是在整个内部的融资上,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信用平台,在内部对大规模的企业进行资金的倾斜性支持;四是在营销水平上,他们利用原有的外贸渠道和传统的销售方式,形成了浙商全方位在海内外两个市场互通运作的各种各样的能力。
资本运作四大特征尽管以上的四种能力支撑起浙商规模化的成本竞争力,却为资本运作能力弱势所削减。
按照李肃的解释,资本运作的竞争能力拥有四大特征,也是它的四个主要功能。第一便是资本的聚合能力。简而言之,资本运作的目的,实际上是大规模吸纳社会资本流入一个地区,流入一个产业。而大多数浙商却认为自己不需要钱,并没有大规模吸引外资进入浙商的动力。
第二,资本运作是以产业能力为前提的。"资本永远稳定地倾向领袖型企业。"李肃说。
领袖级的产业能力是以造就产业秩序为特征的。而浙商却往往以制造、生产能力为衡量标准,反而不以资本聚合生产、技术、销售种种环节的能力为重。其结果,可能将与资本价值放大带来的爆发性机会失之交臂。
第三,资本运作的重要内容是资源整合,收购兼并是大规模资本运作的组成部分。这种手段,除了是企业高速扩张的捷径,也是消灭市场竞争对手的方式。而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高低也在于"收购兼并中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别".李肃说,浙商长于通过市场操作扩张自己的份额,而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重组,则刚刚起步,显得能力有限。
第四,资本运作的过程必须伴随着管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浙商多以家族企业、生产管理为主导,多通过高薪招聘人才,在管理和人力资源上都有天然的劣势。
显然,拥有四大优势的浙商群体,如果永远停留在制造业,就将永远仅是外国的生产加工地。而其制造力的复制极其简单,在中国新一轮整合区域资源、跨国公司资本进入、全新布局的资本流动下,其危机"不可小视".
热衷上市的背后实际上,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国内企业的资本运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80年代,因为半市场化行政性运作,国内多靠短期的政府协调搞企业上市;90年代,则开始半市场化的投机性运作,上市公司大量的坐桩、炒作,无实际内容;只是到了21世纪的近三五年,中国才开始真正有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重组。
眼下,浙商最主要的资本运作方式还是进入股市。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 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截至2002年底,浙江共有25家民营企业在沪深市场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深市6 家,沪市19家,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4.97 %.而在2001年、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取得每股0.263 元和0.181 元的好业绩,明显高于全国上市公司0.132 元和0.113 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0.100 元和0.096 元的平均水平。目前,浙江还有140 多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不过,国内股市直接上市的成本过高,浙江民企也热衷境外上市,绍兴市杨汛桥镇曾以一条街上诞生了浙江玻璃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而闻名全国。现在至少有三家业绩良好的浙江企业,为新加坡的挂牌计划准备就绪。
另一方面,"买壳"和重组也渐渐受到青睐,这其中民营企业华立、横店、杉杉等表现出众。华立集团曾收购重庆川仪、ST恒泰、昆明制药等;横店集团也曾收购青岛东方、太原刚玉等。
"这几年将是浙江民企上市的一个好时机。很多行业都要国退民进了,上市也一样。"在民企峰会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话也透露着浙江商人的偏好。尽管如此,股票市场容量小的问题无法一时改变,也使在证券市场上运作融资显得艰苦。汪力成自己便深有体会:"我认为上市公司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香港创业板一个壳价格1500万港元,主板一个壳的价格是8000万港元,香港的证券市场这么发达,壳资源也这么稀缺,更何况是内地市场呢?"而股票市场尚无法实现全流通,资本市场缺陷明显,让因为收购了美国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的CDMA手机,而成为"中国第一商人"的汪力成直言,"上市公司除了圈钱,什么也做不了。"显然,带着脚镣去实现产业重组是让人沮丧的。
目前,浙江省政府已经拿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即设立"浙江产权交易所",以满足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流动问题。而熟于资本运作的汪力成则点出了国企改革中的产业资本运作机会。他以卖苹果形容眼下的国企改革,如果苹果坏了就卖不掉了,所以都是好苹果先卖,这叫"靓女先嫁",而有心的民企要运作的,也应该是那些"好苹果".尽管现在浙江国企比例比较小了,但其他省份还很高,而浙江的民企在全国是领先的,便可以向省外拓展。抓住这个机会,按照万向的接班总裁鲁伟鼎所说的"大联合、大协作"策略,也许这将是民企另一个大发展的契机。
而面对当下的局势,浙江企业要在资本运作中提升竞争力,不得不全面的学习和努力。
李肃开出的"药方"有四味:学习战略、树立文化、提升决策力和控制力以及营销和信息管理的质变。而过程,则要等浙江的民营企业自己去体验和品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