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的创作者陈惠湘,离开联想集团之后,先后出任湖北百科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山东烟台东方电子集团公司等各家企业独立董事或高级顾问。
1997年-1999年,三年三本书,《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企业团队修炼》,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雅称"为什么先生"的陈惠湘走进"财智时代",与我们放谈:理论上的高手是否操作高手呢?咨询业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一些什么。
咨询为什么
主人公:北京丰收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陈惠湘
主持人:赵 强
陈惠湘背景资料:(解说词)
这位60年代出生的理论高手少年丧父,作为职业军人的父亲临终前对当时只有9岁的儿子寄予厚望。父亲的遗嘱是"惠湘这孩子聪明,长大后让他去当兵。"15岁时惠湘去了北京,29岁时担任联想集团公关部经理,并创作出"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著名广告词。这之后,他一不小心便写出了几本书,不小心又担任了好几家上市公司的高级顾问。遗憾的是惠湘未实现父亲的遗愿,他迷上了企业咨询、迷上了探寻企业管理的理论总结。这位理论上的高手是否是操作高手呢?咨询业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呢?
个人档案:
1989年-1991年底,联想集团。
1991年-1995年7月,自己办公司。
1995年7月至今,联想集团。现在北京丰收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头脑加努力再加一点点运气等于什么?
观众:《财智时代》!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各位走进《财智时代》,我是主持人赵强。《联想为什么》和《中国企业批判》两本书,使陈惠湘先生一炮走红,这之后呢,他组建北京丰收企管顾问有限公司,跻身咨询策划业,开始当起了企业家们的军师。那么这位理论上的高手,到底是不是一个操作的高手?他究竟能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什么?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陈惠湘先生出场。你好,惠湘,我听说在业内你有一个外号,叫"为什么先生",为什么熟悉你的人都管你叫"为什么先生"?
陈惠湘:其实也不一定是业内,我的很多同事吧,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按他们说法,我这人眼睛睁着的时候脑子就想事;再一个想事的时候好奇心比较强,经常会想为什么,老深究。所以就写了一本《联想为什么》。
主持人:那么今天我和在场的观众也准备了好多个为什么,准备考一考你,有没有信心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陈惠湘:努力,努力。
主持人:嘴上谦虚,骨子里是陈惠湘式的狡猾。
主持人:《联想为什么》一书的畅销吧,使你在名和利两个方面获得了双丰收,成名之后的你,为什么不继续留在联想服务,非要跳出来去做咨询策划呢?
陈惠湘:这个怎么说呢,我这个人可能,既是优点又是缺点,我总觉得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呢,可能是我不能放弃的,不能牺牲的,做咨询策划这样的工作。很重要的呢,它还可以给我提供一个大范围,研究中国企业,不仅仅是联想这样的一种可能。
主持人:你觉得联想这舞台太小了,不够你跳了?
陈惠湘:倒也不是。应该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自然联想集团已经非常之好了,我也在其中服务了很长时间,但是我觉得人呢,总有一个使自己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如果你 总是在一个企业里面,就会觉得,我今天对这个企业的理解,就是适合所有企业的。那么这就是非常主观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人要让自己客观,客观的办法是什么呢?你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它的产业,其它的企业,事实上从《联想为什么》出来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跑过的中国企业大概超过150家,很多很多的产业领域,这种跑动的结果它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更客观的,或者说在一个更高层面的去认识中国企业的一些问题。
主持人:那么做咨询策划业,是为了让你更客观地去认识中国企业,你是怀着这种目的去干这行的是吧?
陈惠湘:其实作为一个搞咨询,搞企管顾问工作的人来讲,服务客户的过程对于你来讲,本身是一个研究课题,因为在你服务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解决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呢,可能其它的一些企业也会碰到,那么这样,研究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如何去解决,对于自己的研究,肯定是一个很大的丰富。学习、服务、再学习、再服务。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产品在做市场推广之前,首先要给它一个合理的产品定位,咨询策划也不例外。
主持人:你觉得你在做咨询策划方面,最擅长的是做战略策划、CI策划、还是营销策划?或者换句话讲,你觉得你能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点什么?能够带来些什么?我想说得抽象一点,能够带来文化吧。在你说的这里边很多东西里面,你比如说关于组织的、关于制度的、关于战略规划的,我都不认为我很有把握的事情。我做得更多的呢,听起来很虚,你比如说有关企业文化。我们作为公司里,会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名称定义它,企业文化体系。
主持人:体系似乎就大了,其实是一个企业的商业道德价值观。
陈惠湘:这是一个方面了;再一个呢,企业教育培训体系。
主持人:如果陈先生不去,中国企业都没文化。
陈惠湘:也不尽然。
主持人:据我所知,1991年的时候你曾经离开联想自创公司,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你并没有把你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好。所以有人说啊,你以前的经营业绩很难让别人相信,你能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最一流的咨询策划服务。
陈惠湘:这个问题呢,你比如说今天,说到陈先生有多少钱。我相信呢,我自己概念是这样,根据外人对我的判断标准而言,我肯定是不够的,是很贫穷的,根据我个人的标准而言,我觉得我很富有。
主持人:陈先生有很多资产,无形资产,还没兑现呢。
陈惠湘:你比如说,从我自己办公司,一分钱没有,那么到了95年我重新再回到联想,一共是三年半的时间。我办的那几家公司,它所积累的资产,它的赢利能力,在我自己的标准来讲,我觉得挺好的,我还能做到这样好,那我觉得很知足。但是别人就觉得,你陈惠湘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从这个概念上说呢是失败的,至于说你自己办企业没有惊天动地,非常好的业绩,是否就能给人家来做顾问。我觉得两个概念,做参谋,我始终觉得做咨询的就是当参谋,未见得真的自己带着一个连队,带着一个团,带着一个军,他去打仗,他就是常胜将军,未见(得)。但是客户找你肯定是有这种需求啦!那么我要做的事情呢,就是方案是否客观、方案是否科学、方案是否正确,至于说方案的最后的实践者、实施者,它还是企业。但是客户需要方案是否有效。这是你要努力的。但是我觉得方案的有效与否跟你个人的,比如说你去办过一个企业,然后没办到格外好,跟这个经历有一定关系,但不是那种非常明显的关系。按照你的说法,一个三流的排球运动员,他也有可能去做一个一流的国家队的主教练。美国最早的国家女子排球队的教练叫赛林德,此人一生不会打排球。
主持人:所以陈先生要做中国最优秀的企管顾问,他首先要一生不会办企业。中国的企管专家有很多人只会抄菜谱,其实自己并没有用那些菜谱炒过菜,你作为一名著名的企管专家,在《中国企业批判》一书中,为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出了很多如何走向成功的菜谱,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用这些菜谱炒过菜?如果中国的企业家用你开的菜谱去做的话,能够保证他们有百分之几的成功率?
陈惠湘:首先第一个问题,我用没用这些菜谱炒过菜,我觉得这恰好可能是我的优势,算到今天为止,我自己二十多年的职业经历,始终没离开企业,这大概是我区别于中国相当数量,做咨询业的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主持人:在联想工作的时候,柳传志先生是大厨,你是帮厨。自己做公司的时候,你自己亲自掌勺也炒过菜。那么至于说你讲的是《中国企业批判》,开出来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陈惠湘:我觉得是这样,首先我们要认识做为一本书上,它所拿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是一种共性的标准,就是社会带有普遍性,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发生了哪一点问题。除了带共性的、带规律性的一些原因以外,他可能还会有一些他自己企业独特的、个性的东西。至于说一定要说到成功率,至少说从共性的方案来说,假定企业的管理者也是非常卓越的。
主持人:那么我觉得,在看完你的书有百分之几的把握,在解决某些问题,会不会百分之六十 七十以上?
陈惠湘:我想不应该有太大问题。
主持人:中国有许多老板,他在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都很成功,为什么做到第二个产品,第三个产品的时候就不成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陈惠湘:问题出的地方,它可能是很多很多因素的,是吧。第一个产品好,第二个产品就不成了,我在我过去的书里面也写到过,逮着大金娃娃死吃,到最后也逮不到大金娃娃,把自己吃死这样的事情。原因会是多方面的,你比如说"小富即安",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大家是穷人,穷人怎么样呢,穷人会格外努力、格外认真是吧。做第二个产品的时候,因为做第一个产品发了财了,做第二个产品可能不认真了。
主持人:那陈先生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富即安"了。那陈先生写过三本书,第一本书是《联想为什么》,这本书是非常地火爆,第二本书叫《中国企业批判》,卖得也还凑合,陈先生的第三本书《企业团队修炼》,这销售量就直线下跌,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你有点"小富即安"了?
陈惠湘:我想"小富即安"应该没有,这里面我想主、客观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呢,我得说点谦虚的话,这个是真诚的谦虚,因为我在这几年里面,每年保持了一本书,人呢,确实都有一个你的积累是否够厚,每年一本书,然后本本都要非常之好,叫得响,这不太可能。从这点来讲呢,可能我写第三本书是否有失明智,但是第三本书也超过了十几万的发行量,在当年的财经书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另外一个是策略上的,《联想为什么》和《中国企业批判》出来的时候,我在全国各地做活动做得非常之多。
主持人:我刚才总结一下陈先生说法,那么他觉得为什么《联想为什么》卖得好,为什么《企业团队修炼》卖得不好,一个呢,《联想为什么》他有了十多年的积淀来写这本书,那么《企业团队修炼》可能就一年的积淀。另外 卖《联想为什么》的时候,陈先生满世界讲课,"路演",用现在时髦用语,会推销。到卖《企业团队修炼》的时候,陈先生没推销。
主持人:刚才一上手,我就接二连三地问了陈先生好几个"为什么",我知道今天现场的观众朋友也准备了好多个"为什么".那么,哪位朋友有话要说,请举手示意我。
观众:从您在出书的这过程中,我感觉到您在理论方面很有造诣,请问您在从事企业的具体策划实践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您是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的?
陈惠湘:好的。实际上,跟这个同学表扬我的恰恰相反,我个人对我的书是这样判断的,我的书实际上是没什么理论的,理论恰恰是我这个人的短(版)短项,原因就在于我有二十多年的企业经历。我上大学也不是学的管理,学的是中文,应该说我没有能够系统地去学习管理科学的理论,至今为止,是我的一个短项。所以就独创了一份陈式理论,还在补课。我的书里面,假定大家觉得有一些什么理论的话,更多的是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这么多年在企业里,和众多的企业和他们的交往、和他们的沟通、以及对很多很多问题的专项问题的思考,然后把这些思考变成了文章。可能是不是在您看来,您觉得那是理论,其实在我看来那是很实践的东西,包括我个人到现在的学习方法里面,我更推崇"行万里路",对自己"行万里路"的要求比"读万卷书"要求还要高,读书读得不多,跑路跑得不少。
观众:面对入关,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您认为中国的咨询业与国外的咨询业的差距在哪个地方?
陈惠湘:就说它们的最大差异,我感觉中国咨询业比较出名的是个人,而国外就是一种集团。
观众:那是不是跟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有一定的联系呢?
陈惠湘:不能够打击一大片,我感觉中国的咨询业和那些成熟的跨国的企管顾问公司、咨询公司相比,我们欠缺的是什么呢?我更多的时候觉得他们,第一,他们是组织的运作,就是他们有很多人,比如说,有很多的专家、有很多的博士、有很多的学者、很多的企业界的人士,来共同地为一个课题服务。组织的运作,很多能人在一起做一个课题。与此相比,我们中国的咨询业,大多数时候是个人的运作,就是有一个很聪明的人,然后带了一群跟班的、充数的。比如说,陈先生就比他那公司出名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成熟的这一些跨国的管理顾问公司,它是一种知识的运作、科学的运作,你比如讲,他们可能有很好的咨询知识系统,有很好的分析师,然后有非常好的业务管理规范,等等这些东西,是非常科学的知识的运作。我们的中国的咨询业呢?在很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经验的运作,那么这在我们入关之后,将对中国的咨询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就是我们向人家学习能够有多大的长进,这会是一个考验。
主持人:现在这个企业和企划公司之间合作吧,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叫"进门喊爹,出门骂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陈惠湘:我觉得,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跟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呢,比如说企划人,有时候的一些做法有关系。可能会在进门之前把话说得太满,因此呢,人家对你有非常高的期待,进门就管你叫爹呗,因为指望你嘛。那么"出门骂娘"呢?这个事情我觉得可能也是,确实我们因为前面话说得很满,最后做下来的结果又不同,企业家那边的期望值太高,后来一看,没这么高的水平,做的方案离前面签约、签合同的时候,差距太大了,差距太大了以后,人家就要骂娘。
主持人:那如果他期待值低点儿,不就没事儿了吗。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企划人的因素之外,你觉得企业一方,它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陈惠湘:我觉得按照我自己的经历吧,和看一些朋友们,他们对客户的服务,我感觉呢,站在客户企业的角度,我觉得他们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呢,不能太过投机,我们有一些企业呢,什么时候才会去想到请咨询公司,就是问题已经一大堆了,就希望请一家公司来到我这个地方,能下猛药,然后点石成金,这个想法都太投机。没有人有那么大的本事,有人有那么大本事的话,我就不给你来做策划了,我自己就办公司了,我可以去挣大钱去。因为我始终认为,做咨询产业的人呢,你属于,准确地说,你属于帮助别人挣大钱的人。
主持人:问点绝对隐私的问题,在你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骂你娘的"?
陈惠湘:这个,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一般"骂娘"都不当面骂,背后骂。我知道的都不骂,我知道没有骂我的,而有骂的这时候没听着。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两年,你服务过的企业客户的名单,并且披露一下你的收费标准?
陈惠湘:这有商业情报之嫌了,丰收公司做顾问业务接的客户比较少,我第一年是做了两个股东业务,没有做外部的客户,两个股东业务,一个是联想。联想是丰收公司的股东之一,另外一个是我们湖北的企业,湖北中天集团。我第一年跟他们讲得特别清楚,我说因为我们想办一个长久的,可能赚大钱的咨询公司,那因此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运作,我那怎么办呢?我也不懂,我也没过作过,先拿两个股东练练手。我跟他们明确谈啦,老人都说家里有人学理发,那最初拿谁的脑袋练呢,拿家里人,拿家里的亲戚脑袋开始练。我说那么请二位股东每人贡献一个脑袋,我表态呢,第一,成本收费,人家献脑袋。你就不能赚利润了;第二,全力以赴、认认真真,那么我有项目了,就可以有人摸索一定规律,第一年没有接外部客户,从第二年,98年开始接外部客户,大概累计服务过的客户,就那么几个数得过来。
主持人:你服务过的客户都是大企业,都是特别有钱的企业,可能这钱也比较好收,能不能告诉我怎么收他的钱?总应该有上百万吧?
陈惠湘:我是按照顾问月费的收费方式。
主持人:一个客户是一年收入上百万呢,还是一个月收入?
陈惠湘:一年,一年收入上百万。一个月上百万那太黑了,中国没有哪家公司有这样资格。
主持人:在你所策划过的案例中,最成功的是哪个?最失败的又是哪一个?
陈惠湘:比较成功的应该说是我们,不是说我跑到湖北来就跟湖北人民套近乎,比较成功的应该说还是我们湖北的,此刻叫百颗药业这家公司,荆门的。实际上就是湖北中天。
主持人:有没有最失败的案例呢?
陈惠湘:也有啊,我服务过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是做服装男士服饰品牌的,最初它的品牌走向成功,应该说我个人也有参与,后来我觉得它这个企业是个乡镇企业,百分之九十七都是农村户口,都是浙江当地的农民。它做的服装 ,已经在北京、上海、包括武汉这样的地方,一套西装卖到2000多了,这样一支营销队伍,这样的一种组织制度,我觉得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去了。所以我就提供给对方一个非常大胆的,从组织制度全面改造的一个计划,我当时的那个方案,应该说是革命性很坚决的。给中国企业开了一剂猛药,对方企业家很有经验,知道是猛药,不敢用啊,就没用。但是也没别的药,然后就不吃药,就这样下来。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很失败的,假如当年能够拿得出一个渐进的、可行的、一步一步的一个方案,那么这家企业,人家今天做得好,也许今天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个人比较失败的吧,我想就是这个案例了。
主持人:陈先生今天挺不容易的,大老远的从北京飞到这儿,刚一上台,就让我和在座的诸位一通的追问、拷问和逼问,《财智时代》是一个互动式的谈话节目,公平起见,今天我们也给陈先生一个追问我们为什么的机会,今天来到《财智进代》演播现场的呢,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策划专业的大学生们,这群出生在80年代,被称为"飘一代"的未来策划人,和我们这些出生在60年代,被称为"六八一代"的策划人们相比,我想他们一定会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见解。陈先生有什么问题,你也问问他们为什么。
陈惠湘:第一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一点,但是呢,我依然还是想问,中国的咨询业从80年代末到现在,起起伏伏的也有这么长时间了,在你们眼中是怎么来看?比如说像赵强、包括我这样一代,这些中国搞咨询策划的人们。
观众:我感觉像你们这一代的策划人来说的话,好像都是在给要么是公司的CI策划。这个基本上就是以前学过广告的,并且搞过平面设计的,还有的以前呢,就像您自己是搞中文的,然后在企业干过一段时间,然后跳出来自己干的时候,就是用您刚才所说的话,就凭经验来运作自己的客户。好像都是这样半路出家的,真正的学过管理的,或者是学过经济的,这样的人很少。也就是说咱们都是半路出家。
主持人:半路出家,门外汉。但是,咱那会学的时候都没有这策划专业,是因为咱们做了策划之后,我这话说得不谦虚啊,才有了策划专业。
观众:两位老师好!我感觉的话,我觉得现在的策划人似乎,一个是文字功底很强,然后另外一个是,似乎口才都相当的好。一个文字功底怎么说呢?我觉得现在市场上那种策划方面的书实在是太多了,炒作得太厉害了,而且似乎口才呢也很重要,只要大家说得很好,神乎其神的,然后那些企业家不得不动心了。那么我还想反问一下老师,我就说,您对目前这种炒作的现象到底怎么看呢?
主持人:好,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尖锐,还是你先来回答。
陈惠湘:这问题又回来了,首先我觉得炒作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仅仅炒作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实力,所谓有实力就是如何实现组织的运作、科学的运作,炒作是推销,你是给人搞策划的、搞营销的,你都不会销售自己,怎么能合格呢?炒作本身也是一种实力,您连你自己都卖不出去还能卖什么,你还帮人家卖东西呢。这个社会应该把做秀当作一个褒义词来看,最近的《新周刊》有一篇文章叫《我秀故我在》,第二个,口才好也还不是缺点,也是优点,就即便今天非常优秀的,国外的跨国的企管顾问公司,它进入客户的时候,第一道的工序实际上是布道。布道,就是要来销售自己,很有效地来销售自己的方法是怎么样的。你比如说我到你企业里来,给你做讲课,给你做诊断、做沟通、做交流,口才那好得不得了,那甚至比我还要好,像赵强口才差一点的话,那是缺点。在我公司里呢,我是这样,这两点我都不反对。但是我非常看重的是另外一点,如果说背离了非常刻苦的学习精神,仅仅炒作,仅仅在那儿瞎侃,我是不欢迎的。
陈惠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也想问得尖锐一点,能不能有三、两位同学告诉我,有一个估计,比如说我今天在看见在座的这里边,大概猜会有多少比例的人,毕业之后愿意独立地,我去搞一个 ,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策划人,或者我搞一个小作坊,三人、两人搭一班,还是到一个大企业里去,还是呢到一个外国的企管公司里面去 ,然后有没有愿意去中国企管公司的?
主持人:有没有愿意到陈先生那儿去的?
观众:我们在座的是97、98的经济策划的同学,但是要是我们一出去的话,就从事策划咨询业的话,这不太现实,按我个人的观点呢,我可能会先到外资企业去,我觉得在外资企业可以学到它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多在一些企业呆一些,多学习一些,然后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在大学里面以及工作以后,所学到的那些理论和实践的东西,然后再进行自己的策划创业。
陈惠湘:你的意思就是像王选说的那样,就是倡导先装满脑袋,后才装满口袋,是吧?
观众:对。就说我们毕业以后,到底有多少同学参加,真正地进入策划公司,我想大概因为现在我们97级马上毕业的嘛,我估计大概只有10%左右吧,那并不是说我们毕业了,学这个策划专业而不进入策划这个行业。我想首先呢,就说同意刚才一个同学的观点,也就说我们还是要到下面实践一下,然后呢去这些公司学习一下,因为我们通过四年的学习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尤其是管理这个方面的理论,关键的就是说缺少实务操作,我想理论加几年的实务操作以后,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像您刚才讲的一样,可以这样讲。我尖锐一点讲,在二十一世纪,我想能比你们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主持人:"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先生这句鲁莽的格言,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商战了,那么作为一个企业家,怎样才能利用事前的预测去降低投资的风险,并且最大程度地获取成功地把握,陈惠湘先生和他的企划界的同行们,或许能够为您帮上点儿忙。感谢各位收看《财智时代》,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