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塑造可以走捷径吗?

   2023-06-15 互联网3000
核心提示:  笔者提出:品牌塑造走捷径完全可能。   世纪伟人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应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

  笔者提出:品牌塑造走捷径完全可能。

  世纪伟人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应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了创名牌的热潮。企业对内注重品牌的科技开发和质量控制,加强完善售后服务,对外加强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宣传攻势。提高了一些国产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但是后来一些品牌经不住考验,也退出了市场或是弱化了。

  想过没有:品牌企业的发展史是为了塑造品牌吗?

  不是的!他们只是在追逐利润,目的从来没改变过。他们成为品牌,关键一步还是依赖了广告攻势,及各种形式的宣传策略在树立品牌形象和维护其品牌地位。

  肯德基、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等国外名牌仍在打广告战,要是它们从媒体上消失,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完美结合的世界名牌都如此,中国的品牌又怎么可以逃避呢!

笔者不否认品牌塑造需要时间积淀,但笔者也认为在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战术比战略更凸显了重要性。时间效益和环境变化不允许“乌龟”爬行,强迫“乌龟”站起来跑。

  现实中,中国靠时间积淀起来的品牌仅仅局限于某些少数行业。许多“老字号”发展到了今天,他们在今天市场的美誉度是一种品牌效应,是时间的积淀赋予了他们品牌内涵。许多文化名镇、古韵名城等历史遗赠都是时间积淀的品牌。

  多数行业品牌塑造是不需要时间积淀的。中国的品牌潮流是90年代发起的,90年代至今才短短几年,算是历史吗?算是时间积淀吗?

  笔者也承认某些学家说的品牌塑造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但是慢慢,慢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品牌?笔者观察分析了诸多中国公司品牌的发展历程。的确他们没有走品牌化道路想法的时候,他们满足现状,走的很慢。要是这样发展下去,他们能变成品牌吗?也不过是遍及地区角落的杂牌吧!后来,他们变成了品牌,但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突然增量的广告宣传以及事件炒作后的一连串炒作或者其他推广宣传方式。也就是得益于一次裂变,产生了质变!

  如果说品牌塑造靠时间积淀是企业品牌化的唯一的路径,那么这条路未免走的有点艰辛,耗时费力伤财,还愚昧!

  品牌塑造走捷径完全可能。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攻势和其他宣传策略快速塑造起品牌。很多朋友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捷径能塑造起品牌,但这种品牌只是表象,没有深入企业内涵(如管理、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所以这样塑造起的品牌是短暂的。

  笔者认为这些朋友的观点太片面了!

  那些曾经大家认为是品牌的企业,他们的路很平坦吗?不是一样因为内涵问题而被商海淘汰吗?现有的所谓品牌企业内涵就好了吗?产品质量真的那么理想吗?服务仁义尽致吗?财务状况怎么样?员工待遇怎么样?其中也不乏披着狼皮的羊吧?

  再者,既然走捷径塑造起的品牌企业有雄厚的资本实力,难道这样的企业内涵会差吗?无非是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已。况且,现代商战只是某一层面的优势之争,何须等待各方面都健全呢?品牌战略推出后,可以同步外扬内修。

  品牌塑造不取决于时间问题,而是成为品牌后,看谁的耐力强! 现实证明,也是“耐力”在考验着品牌。笔者愿与业内人士共同进行品牌塑造研究。捷径打造中国猛狼~


  参考与思考:

  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蒙牛。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三、李宁。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透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种赛事。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2005年,李宁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向着国际一流品牌的目标冲刺……

  四、同仁堂。同仁堂的历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史。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创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药目》问世,同仁堂不仅精研修合指之术,立下“炮制随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随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从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蕴,成为历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时代变迁,同仁堂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1992年7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告成立。

五、全聚德。“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历经139年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饮食文化精粹。全聚德的历史是一部丰富而传奇的历史,全聚德的文化随历史而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六、王麻子。 2003年,在中国的刀剪市场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于近日向昌平区法院申请破产。 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负债总额为27799845.90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

  小记:

  真正的品牌,肯定是要有内涵的,也就是说品牌牌必须融合双层价值--"经济与文化"。当然经济价值是从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市场商业性出发。文化价值可以是一段长久的发展历程,可以是一个传奇故事,可以是一个人可爱的人...

  如果说中国现代的某些东西是“品牌”,那么我会自信的说:“品牌塑造捷径论行之有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