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管理案例 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品牌管理 营销
现在,陈老板近几年的日子远没有10年前那样好过。
他于90年代初创立的W公司经过十多的打拼,成为了中国保健品业的元老级企业,陈老板也迎来了“保健大鳄”的美誉,旗下多个保健产品也家喻户晓。到2003年底,W公司拥有了多家企业的控股权,总资产一度达到50亿以上,鼎盛一时。
然而进入2005年,W公司却接连传出投资失败的消息。2005年8月,W公司在香港投资宣告结束。陈老板出售了香港上市股票W公司控股的所有持有股,退出了香港市场。与此同时,W公司在大陆股市上也黯然收场。其并购某酒厂也并未写下精彩一笔……一连串的事件,让W公司屡招舆论质疑,一度有传闻称,W公司2005年累计亏损高达10亿元以上。但W公司从未出面回应这些质疑。
直销突围
面对资本投资的接连失败,W公司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利润点。陈老板看中了直销。他找到了几位直销咨询界的名人,并达成了开拓直销渠道销售保健品的计划。2005年,陈老板注册了WY公司,属于W公司的子公司。那几位直销咨询界的名人,自然成为了WY公司的管理层。其中,法律出身的L先生参与了WY公司的成立全过程,并运用其律师身份办了不少事情,之后还参与了WY公司企业管理;T先生制订了WY公司的奖金制度等。但有一个问题是,这帮人都没有市场实战的经验。
WY公司启动后的几个月里,市场开拓并没有可喜的进展。在2006年春节之前,WY公司的月销售额一直不超过200万元,严重入不敷出,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正因为WY公司一直未能走上轨道,组建者们的报酬也没能兑现,于是纷纷离开,包括T先生。陈老板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意识到了公司起步需要有市场经验的人。于是,他找到了Q先生,此君经销商出身,带过团队,有自己的网络。曾在2005年5月带领队伍与D公司平稳融合,并出任D公司的副总经理。
2006年4月,Q先生正式加盟WY公司,出任副总裁。陈老板给Q先生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甚至把WY公司最大的经销商手中相当一部分国内团队,重新整合挂到了Q先生的下面。Q先生也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带来了自己的市场团队。但是,重组的新旧两团队似乎并不很融洽,经销商们私下总是反映,公司是两条线各做各,某人是Q先生那条线的,某某人是以前那条线的。在发展新人、拓展市场时,这两条线往往会出现交叉重复而发生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Q先生加盟后,WY公司出现了起色,月销售额已经增长到500万元。陈老板终于舒了一口气。
变节横生
然而,就在业绩稍有好转的情况下,WY公司却突然受到了媒体舆论的广泛质疑。上海《第一财经日报》连续两期刊登W公司的直销市场调查报道,认为其直销经营有圈钱嫌疑,并直指WY公司涉嫌传销、利用私人帐户逃税。几乎是同时,北京《新京报》曝料称:“2006年6月,某市公安局接到WY公司从事非法传销,要求业务员将购货款打入个人帐户的举报,并派员赶赴深圳查封两个个人帐户,冻结资金300多万元。”这在直销业界和WY公司内部引起极大震动。
但是,WY公司并没有对此做出反映,无论是陈老板,还是WY公司的公关部都未公开露面澄清。几天后,某专业直销媒体联系到了Q先生,Q先生才对此做出了回应。他表达了四点:一、关于“做直销是为圈钱”的质疑,他表示W公司做直销是出于长远战略考虑。直销前期资金投入很大,保证金就需要至少2000万,并且直销行业的特点是在前几年很难有收益,如果W公司的资金链有问题,是根本不可能做直销的。“WY公司不是什么小公司,不缺钱。” 他也表示,作为一个大的集团,由于经常有大笔资金流动,出现短期内资金紧张的情况是正常的;二、关于“吉林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一位警官说,关于有人举报WY公司搞传销一事属实。”Q先生表示,这个问题,有三点要说。第一,W公司是光明正大、遵纪守法地做直销。第二、是否被定性为传销,应当由政府相关部门发文并公告,而不是仅仅凭借某个人的几句话就说在搞传销。WY公司从来没有收到过类似文件。第三,WY公司在吉林没有任何分公司和经营网点,更没有在吉林开展业务。关于被吉林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调查一事,自己并不知情;三、关于被指“设立私人帐户以达到逃税目的”的说法,Q先生认为,公司是出于经营需要而设立公司帐户,私人帐户是一种个人的法律行为,与公司无关;四、Q先生表示W公司有信心拿到牌照,已缴纳了保证金,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网点建设工作。Q先生最后声明表示,“我的说法不代表公司董事会的正式解答,只是个人的理解和一些想法。公司具体是对此事做正面应对,还是不屑一顾,要由公司董事会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