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职业经理人如何败走麦城?

   2023-01-12 互联网7540
核心提示:关键字:案例分析 职业经理人 失败 管理 职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这五个字看似风光无限,其间所蕴含的酸甜苦辣,并不是一般人所能

关键字:案例分析 职业经理人 失败 管理 职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这五个字看似风光无限,其间所蕴含的酸甜苦辣,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味,有一位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套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概括中国当前职业经理人悲欢离合的独特感受——“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切道天凉好个秋!”
  
    据了解,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远非如发达国家那么成熟、规范。国内职业经理人最大的舞台在民营企业,由于受到种种先天条件的限制,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百废待兴,缺陋多多,用人企业的种种不足与职业经理人的宏图伟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也正因如此,据一份关于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的“平均企业服务寿命”只有3.2年,而国内职业经理人的“平均企业服务寿命”更是只有短短的1年。
 
  这是一个沉痛的数字,更是一个现实的数字!
 
  一.王明仁不堪回首的12个月
 
  王明仁的身份是一家K省一家咨询顾问公司的总经理,但在3个月之前他的身份是K省一家著名服装服饰企业的总经理特别助理,主管内部管理和制度化实施工作。“实在是不堪回首啊”王明仁说起这话时,一脸的感慨。
 
  王明仁早在八年前就已经创办自己的咨询顾问公司,开始了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职业生涯。经过八年的发展,在K省拥有不少的优质客户,事业发展也算是一帆风顺。2004年4月,机缘巧合,王明仁服务的一家服装服饰企业(G公司)的老板(G老板)通过与王明仁近一年的项目合作,对王明仁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大加赞赏,其后,G老板数次宴请王明仁,力邀他出任G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以便加强G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制度化实施等重要工作。
 
  王明仁犹豫了足足两个月,左右为难。毕竟经过八年的发展,自己的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拥有近百家客户,每年业务量也达数百万之多,一下子放手让其他人接棒,也不一定能接得过去;但另一方面,G公司目前在国内服装服饰行业崭露头角,市场做得有声有色,近年又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权威称号,业务量每年都快速增长,充满了机会与挑战,再说,王明仁也一直对于自己缺乏企业实战经历引以为憾,内心也希望有机会到企业一线一展身手。多方权衡之下,王明仁决定将公司业务转交合伙人,自己投身到G公司任职。“两家公司同处一城,公司运转实在不行,应该也可以兼顾得来”王明仁当时其实是有一些“鱼与熊掌兼得”的“贪心”。
 
  由于此前王明仁已经和G公司合作了一年的时间,王明仁对G公司的情况相对于大多数陌生“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有诸多的优势。对于G公司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对于G老板的过人胆识与非凡魄力,王明仁都算得上是有一些了解。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此前与G公司一年的合作,王明仁的能力也得到了G公司一部分高阶管理层的赏识与认可。因此,尽管国内民营企业存在着职业经理人普遍失败的“宿命”现象,王明仁也因为自己的独特优势而没有引起什么重视。
 
  应该说,前面半年是王明仁与G公司之间的“蜜月期”,其间由于G老板的鼎力支持,王明仁也的确推广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并获得小范围的收效。这些措施虽然也直接或间接的触犯了一些G公司家族成员的既得利益,但由于明显的利大弊小,所以在王明仁的坚持和G老板的支持下得以实施。由于王明仁“正获荣宠”而且自己的利益损失也不是特别大,那些利益受损的家族成员默认了这些现实,并没有表现出对王明仁的过份抵触行为。而王明仁自己,则因为“工作顺利”,能力得以发挥,为G公司创造了价值等种种因素而颇有些自得,挟功生骄,行事作风逐渐强硬。凡此种种,正是为王明仁后半年在G公司“急流直下”埋下伏笔,随后发生的“垃圾事件”和“绩效考核风波”正是前期积怨和广树强敌的集中爆发。
 
  王明仁前半年在G公司实施的种种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G公司的一些人,然而在“垃圾事件”中,王明仁切得罪了G公司的副董事长,为王明仁此后败走G公司埋下“地雷”。 
 
  原先G公司的垃圾处理由一家企业长期承包,G公司每年向这家企业支付10万元的“垃圾清运费”。王明仁经过调查后,得知垃圾处理惊人的情况,这家垃圾清理公司直接、间接的从G公司获得近50万元的利润。王明仁力主通过统一招投标来规范化管理垃圾清运,同时也为企业缩减开支、增加利润。在王明仁的坚持下,G公司对垃圾清运进行了社会化招投标,王明仁的一个亲戚在本次招投标中胜出,独揽了G公司的垃圾清运工程。
 
  账面上的赢利是有目共睹的,通过招投标,G公司免除了每年外付的10万元“垃圾清运费”,还额外获得了20万元的“垃圾清运承包金”,总计让G公司增加了30万元的利润。有两件事是王明仁所忽略的,一是原先的垃圾清理企业是G公司副董事长的妹夫,因为公开招投标,王明仁已经让他失去了这个财源广进的机会,同时王明仁也附带得罪了G公司的副董事长;二是新中标的企业是王明仁的亲戚,尽管王明仁整个过程都保持公开、公正、公平,但瓜田李下,有人认为王明仁在这件事上有“做手脚”,特别是G公司副董事长,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对本次招投标的怀疑。招投标之后不久,G公司已经流传“王明仁一心存私,事先向其妹夫通气才得以胜出”、“王明仁硬是从副董事长嘴里把这块肥肉给夺到自己腰包里了”。
 
  如果说“垃圾事件”还只是王明仁在G公司由盛而衰的分水岭,那么“绩效考核风波”则彻底粉碎了王明仁在G公司“大展宏图”的“野心”,让王明仁正式败走G公司。
 
  “绩效考核风波”缘于G老板在公司大力推行“国际化绩效考核标准”。为了让G公司更上一层楼,人力资源管理更趋规范,G老板引进台湾知名管理顾问公司,针对G公司的现状,专门开发出一套“既具备国际先进企业标准又符合G公司实际”的绩效考核体系。G老板希望成为本行业“第一个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的明星企业,又希望通过科学先进的制度,实现“效率的根本性提升”。王明仁作为他的特别助理,责无旁贷的成为本套体系的总执行人。
 
  绩效考核是按季度为周期执行奖惩标准的。由于对G企业实际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预估过高,第一个执行季度之后,王明仁发现,如果严格按制度执行的话,公司大部份高管(特别是那些家族成员和他们的裙带关系)都将受到异常严厉的处罚,他们的利益将损失50%以上,而且,按他们目前的状况和可能做出的提升改变,在未来几年内,他们都将无法符合绩效考核的标准,都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利益打击。
 
  这种情况实属始料未及的,王明仁没有过多的思考,就把这个问题“踢”给了G老板。G老板听完王明仁的汇报之后也非常吃惊,他征询了王明仁的意见。王明仁很简单的就事论事,认为既然事前已经大张旗鼓的公布并实施了这一举措,就应该严格按事先规定执行,否则长此以往公司将重新陷入早期的“人情管理”、“随意管理”,而与公司的“规范管理”目标渐行渐远。王明仁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发现G老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听完王明仁的意见之后,G老板最后让王明仁自行拿主意。在王明仁临走时,G老板意味深长的告诉王明仁,所有制度的导入都是为人服务的,都必须激发人的积极性而不是打击人的积极性。王明仁没有对G老板的意思多加揣测,或者说他不愿意揣测,王明仁是一个认死理的人,既然制度这么规定了,当然要不折不扣的执行。
 
  王明仁很快正式公布了处罚结果。公告一贴出,一石激起千层浪,G公司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炸开了锅。他们纷纷找到G老板诉苦陈情,前前后后G老板共接待了近100人,占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98%以上。过了几天,G公司慢慢流传开了一个谣言,这次绩效考核是王明仁误导G老板,“杀鸡给猴看”,宣示他在G公司的地位,杜绝旁人对他的议论。
 
  王明仁觉得很好笑,绩效考核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由他来决定。所有的决策最后都是G老板亲自做出的,他王明仁只是负责执行而已。但不久后王明仁就发现,他陷入了“一堆敌意而且还带鄙夷的眼神”里;王明仁同时还发现,G老板表面上虽然一如先前般的客客气气,但凡是重要的会议,总是有意无意的不再通知他。
 
  此时离王明仁与G老板约定的为期一年的就职时限只有一个月了,按王明仁事先与G老板的约定,这个时候G老板应该要与王明仁商谈续约和分红事宜,但G老板好像忘了有这回事存在。王明仁尝试发送电子邮件给G老板提醒此事,但久久没有收到G老板的回信。王明仁终于发现,在G公司,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一年之期转眼即到,王明仁找到G老板,表达了离去的心意,G老板象征性的作了挽留,但王明仁看得出,G老板的态度并不积极,也就正式回绝了G老板并礼仪性的表达了谢意。离别前一晚,G老板请王明仁到本地一个高级酒吧,两人要了一瓶芝华士,相对无言。临走时,G老板拍拍王明仁的肩膀,说了句“老王呀,老王······”。
 
    二.王明仁的典型性错误
 
  王明仁败走G公司,虽然其间错综复杂,也夹杂了一些误会的成份在里面,但纵观王明仁亲身投入G公司1年的工作轨迹不难发现,尽管王明仁和G公司在此前已经有近1年的合作与了解,但王明仁仍然还是犯下了职业经理人极为容易犯下的三大典型错误。
 
  1. 风头太盛,内敛不足
 
  王明仁上半年在G公司推行的各项措施和下半年的“垃圾事件”、“绩效考核风波”都显示,王明仁内敛不足,风头太盛。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明仁在G公司的情形就与此类似。
 
  相对于G公司的股东及其盘根错节的亲戚而言,王明仁无论是在教育水平、管理水平还是个人阅历等方面,都远远胜出。也正是如此,王明仁在G公司一年期间,提出了不少颇有见解的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
 
  恰恰是初期的这些所谓成效冲昏了王明仁的头脑,助长了王明仁的傲气,甚至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与G老板的鼎力支持,可以改变G公司种种不合理的现状,而没有想过要去团结G公司大多数的股东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就因为如此,才会在“垃圾事件”中得罪G公司副董事长,更甚至后面愈演愈烈出现“绩效考核风波”,最终导致打击面过大,不得以黯然离场。
 
  2. 原则性强,不懂变通
 
  原则性太强是王明仁在G公司的第二个“典型性错误”。
 
  在“绩效考核风波”当中,明眼人一眼可以看出,G老板原本坚决的立场在多达上百位人士的诉说和阻止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在明知阻力过大,无法再按既定标准实施绩效考核的情况下,王明仁仍然一意孤行,公布绩效考核结果,让自己和G老板陷入异常尴尬困境,最终处罚并未得到实施,形成两大负面影响,一是使此后的绩效考核工作陷入泥沼,无法继续顺畅实施;二是让G老板威信大失,颜面扫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