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案例分析 垃圾堆 商业秘密 商业调查 突破 企业管理
一份委托调查合同
2003年冬天,某港资企业欲在中国国内投资成立特种灯泡工厂。该特种灯泡专业性很强,主要用于烤炉、医用消毒柜等生产企业,产品要求能耐受温度的大幅度变化,科技含量极高,因此属于企业的一级机密。
该港商在投资前了解到,在中国大陆,沈阳已经有另一家外资工厂在生产同类产品,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含糊的信息,名称不详、地址不详、规模不详……
为此,客户在投资前,委托了我公司找到这间外资工厂并展开一个全面的背景调查。
经过与客户的沟通接触,初步明确了调查意向。该客户发来一份传真,传真共两页,罗列调查要求共15项,分别是:
1.确认准确厂名;
2.确认准确地址;
3.员工人数;
4.生产线数量、设备情况、生产能力;
5.产品,正在生产的,曾经生产的产品种类;
6.产品的样品、规格、价格;
7.车间分布情况、仓库面积、车间面积、厂区面积;
8.外资管理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9.外资董事长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相貌描述;
10.出口港、目的港;
11.企业开户银行、账号;
12.企业主要客户;
13.厂房是租的还是买的?如果是租的,出租方的资料;
14.员工的年龄结构、籍贯、薪水状况、对工厂的认同度,是否加班,每月加班多少小时,加班薪水状况;
15.当地居民对工厂的认同度。
看到这份赤裸裸的调查明细,我清楚地知道,客户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做一个背景调查了,他要打败他的对手,好像一个剑客,凭手中一柄剑,悄无声息,直指对手的咽喉。
调查受阻
由于该客户只能提供一个十分含糊的线索,调查员费了很多周折,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这个目标工厂,但是在跟进调查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麻烦。
为搜集企业资料,调查员伪装成客户同企业进行接触。但是由于该厂国外订单稳定,货源充足,不接受普通客户的委托加工业务。
调查员又以求职人员等身份试图打入该厂内部,但该厂在短时期不招聘员工。
三名调查员试图以各种掩护身份接触目标工厂:采购商、供货商、速递公司业务员、推销员……无奈外资工厂纪律严明,都无功而返。


